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BA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使BAP在临床诊断治疗中降低死亡率 ,提高治愈率。方法 :通过对345例BAP病人进行临床分型诊断 ,判定轻型、重症和可疑重症 ,根据个体病情采取选择性的应用药物及使用联合治疗方法 ,判定是否手术治疗。对于须手术者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期 ,并对术式进行针性性调整。对诊治结果进行评估 ,总结出个体化治疗BAP的原则、方法和意义。结果 :全组死亡12例 ,占3 .5 %。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 (MBAP)死亡3例 ,占MBAP组的1. 05 %,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 (SBAP)死亡9例 ,占SBAP组的15 .5 %。MBAP手术组无死亡病例。SBAP手术组死亡75例 ,占手术组的10 .2 %,其中首次手术后死亡3例 ,二次手术后死亡2例 ,三次手术后无死亡 ;SBAP非手术组死亡4例 ,占非手术组44 .4 %。MBAP组死亡主要原因为高龄和 (或 )合并其他内科疾病。SBAP组死亡主要原因为胰周脓肿合并脓毒血症4例 ,ARDS3例 ,肾衰2例 ,循环衰竭3例 ,胰性脑病1例 ,结肠瘘1例。结论 :个体化治疗BAP强调了病例的个案差异 ,治疗加强了针对性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I期缝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总管切开取石后I期缝合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选择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常规经右上腹腹直肌开腹 ,切口长度6~8cm ,于十二指肠上方纵行切开胆总管 ,长度以结石大小而定 ,一般在2cm以内 ,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不放置T型管 ,以胆道镜探查胆道黏膜情况及结石 ,以取石钳及纤维胆道镜网篮取净结石 ,并确认远端通畅无残余结石及狭窄 ,应用5_0的可吸收胆肠吻合线I期缝合。结果 :所有病例均无胆瘘发生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5 5±1 5)d ,具有住院时间短、痛苦小 ,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 ,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I期缝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喀什地区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3例急性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胰腺炎后12例,外伤后1例。所有病例经B超和CT提示,囊肿直径3.4-17 cm,囊肿位于胰头2例,胰尾4例,胰体尾7例。除1例胰腺外伤后手术感染患者急症行囊肿外引流术,其余12例经非手术保守治疗。结果急症手术患者5周后治愈,顺利拔管;12例非手术治疗者病情趋于稳定,痊愈7例,5例因囊肿呈渐进性增长趋势于发病后3-6个月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恢复良好,无胰瘘及手术死亡。结论对于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婴幼儿及儿童多见,成人少见(20%)[1]。临床研究表明,囊肿根治性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道重建是理想的治疗方法[2],但术后逆行性胆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术式改进及抗反流装置的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主因腹胀、乏力8年,间断呕血、黑便2年,再发呕血、黑便8h,于2006年4月3日收入我院内科。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姑息性方法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5年1~12月,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6例.穿刺肝左叶胆管46例,肝右叶胆管36例,同时穿刺6例.减黄3 d后,经引流管行常规胆道造影,30例维持原PTCD外引流,6例改为内外引流,40例置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并维持PTCD外引流,其中5例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同时置入,2例因导丝通过狭窄段困难,于3 d后重试,成功置入支架.结果 1例因胆道大出血于术后8 d死亡,余75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有39例下降明显,33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3例仍呈上升趋势.7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在皮肤瘙痒、厌食、皮肤黄疸及尿液颜色方面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患者无改善,甚至加重.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有6例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随访至2006年4月,有54例患者死亡,排除因术后严重并发症短期死亡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6个月,单纯PTCD患者为5.8个月,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为9.5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安全性高,可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对于无手术机会且未合并肝细胞性黄疸的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减黄手段.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两方面,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均优于单纯PTCD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大鼠肝细胞,建立体外大鼠肝细胞损伤模型.方法:改进Seglen胶原酶(IV型)原位灌注分离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D-氨基半乳糖培养24 h,于培养1、3、6、12、24 h取上清测定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LDH(乳酸盐脱氢酶),同步测定肝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MTT)反应.结果:平均肝细胞产量(8.92±0.47)×108,Trypan blue拒染实验细胞活性率96.23%±2.41%,培养体系中加入D-氨基半乳糖后,部分肝细胞胞膜破损,随剂量增加及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各剂量组随时间延长,培养上清液中生化指标水平逐渐升高,而MTT反应水平逐渐下降,以3 h与6 h变化最为明显;各时间点生化指标及MTT反应变化随剂量增加呈现相同趋势.结论:该方法可获得高产量高活性大鼠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可成功诱导大鼠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手段对于手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01至2009年115例因胰头癌、胆管远端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采用PTBD作为减黄手段或未进行任何减黄处理,术前或引流前血清胆红素至少>100 μmol/L且术前无胆管炎表现.115例患者分为PTBD组(42例),早期手术组(73例).对两组间胆瘘、胰瘘、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胃瘫、总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PTBD组为2.38%(1例),早期手术组为2.74%(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并发症率PTBD组为54.76%(23例),早期手术组为50.68%(3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瘘、胰瘘、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胃瘫等观察指标也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PTBD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TBD术前减黄对于降低因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有限.如果不存在胆管炎或手术需要推迟的原因,术前不需要常规PTBD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血回输技术在巨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76例患者术中脾血回输的各种操作方法。结果:脾血回输后血色素、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结论:脾血回输技术能节约血源,避免了体外输血的不良反应,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小切口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选择18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常规经右上腹腹直肌开腹,切口长度6-8cm,于十二指肠上方纵行切开胆总管,长度以结石大小而定,一般2cm以内,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不放置T型管,以胆道镜探查胆道黏膜情况及结石,以取石钳及纤维胆道镜网篮取净结石,并确认远端通畅无残余结石及狭窄,后应用5-0的可吸收胆肠吻合线一期缝合。结果:所有病例均无胆痿发生,与传统手术比较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6.48±1.50(x±s)d(P<0.01),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一期缝合是可行的,患者经济负担轻、痛苦小,且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