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的微创化是现代外科的发展趋势.当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发展势头对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LC)在有条件的医院已能替代80%~90%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我院1997年10月~2004年10月共行35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儿科住院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5~8月就诊的48例住院患儿应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家庭生活维度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不超过30%的患儿对家庭生活等8个维度的满意度在一般水平以下,16例患儿占33.3%认知成分及11例患儿占22.9%的情感成分满意度在一般水平以下.15例患儿占31.3%对主观生活质量不满意.女性患儿的同伴交往、躯体情感、主观生活质量得分高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患儿对抑郁体验得分低于城市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多数的住院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处在一般水平,部分患儿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感.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针对影响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原因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应考虑到患儿性别、居住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用药安全,优化用药监测流程,加强对常用输液条件下实施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建立常用输液条件下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应急流程,所有药物加入常用大输液出现外观改变者,电话或书面上报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站。全院动员,有案例必报,取得住院或门急诊患者的信息及药物使用资料;并使用自动化的处方系统,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体系,鼓励志愿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站定期总结反馈给全院护士。根据本院发现的药物配伍禁忌实例,开展国内外该药物配伍研究情况的调研,得出该药配伍方面的流行病学数据,为药物配伍禁忌表的修订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及服务于临床,并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将经验与周边医院同行共享。结果通过3年实践,临床护士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例次明显减少。结论常用输液条件下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应急流程的建立与实施,提高了临床药物监测和报告水平,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5.
对儿科45份不合格血标本的原因进行探讨,经分析认为造成儿科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采血不顺利、采集方法有误、采集量不准确、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标本传送欠及时。针对以上原因积极采取对策:提高护士临床检验知识;加强年轻护士的静脉血液采集技术训练与考核;落实核心制度,狠抓质量管理,规范采血流程及规范患儿身份核对程序;及时传送标本。通过以上措施,不合格标本明显减少,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身心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经手术前后对疼痛的身心护理,患者均能战胜疼痛,康复出院。结论:重视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8.
临床护理带教的新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华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412-141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临床护理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怎样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护生尤其显得重要。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护士临床药物配制方法和流程中发现影响药物配伍变化的因素,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方法:以常用大输液为基础溶媒,进行输液+药物A+药物B的配伍变化收集,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发现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配伍变化,找出急需完善之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统计近二年全院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析导致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53%为理化配伍禁忌如pH值差异、离子电荷条件改变等;21%是配制方法和流程不够完善;14%为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禁忌相关内容欠熟悉;12%为新药倍出,药物配伍禁忌表未及时更新.结论:为减少药物制剂配伍变化,须加强药护联合,为药物配伍禁忌表的修订及PASS系统的完善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及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1年2月—2023年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共135例,根据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分为溃疡组(35例)和未溃疡组(100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及是否住院治疗等基础临床资料。检测并对比两组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对各指标与是否发生消化性溃疡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存在相关性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溃疡组患儿各基础临床资料与未溃疡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患儿血清中TNF-α(16.36±2.68 vs. 14.23±2.69)、IL-6(42.13±2.23 vs. 37.45±3.51)、IL-8(41.78±2.45 vs. 38.45±2.96)及IL-18(10.78±2.11 vs. 8.72±2.04)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溃疡组患儿,而IL-2(2.52±0.39 vs. 4.32±0.95)水平显著低于未溃疡组患儿(P<0.05)。Hp患儿血清中TNF-α、IL-6、IL-8及IL-18水平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正相关(Spearman系数=0.320、0.554、0.464、0.397),而Hp患儿IL-2水平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负相关(Spearman系数=-0.71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IL-6和IL-8水平高是Hp感染患儿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IL-2高则是Hp感染患儿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血清IL-6、IL-8水平升高,IL-2水平降低可能提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上述炎性因子有望成为未来早期预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