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3种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64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233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A组),355例采用手法复位闭合克氏针内固定(B组),56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C组)。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影像学Baumann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评价标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A、B、C 3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5±3)d、(26±3)d和(31±4)d,平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 622、5 392和8 595元,术后12个月Baumann角分别为(78±4)°、(72±4)°和(72±4)°,Flynn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3.3%、87.0%和85.7%。随访期间3组均未见前臂骨筋膜间室综合征、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外翻并发症;肘内翻A组10例、B组6例、C组1例,发生率分别为4.3%(10/233)、1.7%(6/355)和1.8%(1/56)。结论对于GartlandⅠ型骨折及骨折移位程度轻、骨折相对稳定的GartlandⅡ型骨折,可行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患者应优先考虑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有手术适应证者需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手法复位程度、合并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家属意愿及经济条件;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能够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康复,肘内翻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骨关节感染患儿的万古霉素谷浓度(Cmin)、给药24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C)比值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骨关节感染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基本信息、临床疗效、万古霉素Cmin、AUC24以及MIC等数据,分析不同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区间、AUC24/MIC区间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研究Cmin、AUC24/MIC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共30例患儿纳入研究,Cmin>10 mg/L组的治愈率(66.67%)与Cmin<10 mg/L组(48.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C24/MIC≥400组的治愈率为81.82%,高于AUC24/MIC<400组的31.58%(P<0.05)。ROC曲线中,Cmin的ROC曲线下面积(0.92)较大。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分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SA骨关节感染儿童患者的万古霉素Cmin≥10 mg/L并非是达到最佳疗效的必要条件,但万古霉素谷浓度需维持在5.25 mg/L以上;为保证疗效,有必要使AUC24/MIC≥400。但本研究涉及病例数较少,最佳血药谷浓度范围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自行研制的动力型肘关节支具,通过观察其患健侧Baumann角(B角)角度差的变化,评估其用于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作用。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X线片诊断为GartlandⅡ、Ⅲ型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共120例,分为治疗组和与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男48例,女14例,年龄(7.27±4.36)岁,病程(1.48±1.26)d;对照组58例,其中男47例,女11例,年龄(8.02±3.82)岁,病程(1.20±1.11)d。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复位15d后使用肘支具,直至90d观察结束。对照组使用小夹板外固定,30d后去除小夹板。两组于复位后即刻、15d、30d、60d、90d、6个月、1年拍X线片测量B角,复位后同时摄健侧X线片测量健侧B角,并计算患侧与健侧B角差。复位后90d及1年时参照Flynn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病例有1年以上随访,均达到骨折治愈标准。随访肘内翻发生情况:治疗组无,对照组4例。患健侧B角差随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复位后30d开始至90d对照组B角差增加的幅度比治疗组大(P<0.01)。结论:应用动力型弹性外固定支具对稳定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B角有确定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夹板配合动力型肘关节支具对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及对照组48例,均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四夹超肘外固定.治疗组配合使用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研制的动力型肘关节支具,观察其Baumann角度变化,以及进行近期和远期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1)经1年以上随访,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折治愈标准;治疗组发生肘内翻为0例,对照组为3例.(2)患侧与健侧B角角度差随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复位30 d开始至90 d与复位后比较,其角度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对照组的角度差增加的幅度较治疗组更显著(P<0.05或P<0.01).复位90 d~1年,其角度差变化不大,表明复位90d后已进入稳定期.(3)治疗组近期和远期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配合使用动力型肘关节支具对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肘内翻的发生效果明显,是传统小夹板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收治的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前臂双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共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14岁,平均(10.63±3.72)岁;左侧13例,右侧2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5~19.0 h,平均(9.60±2.53)h。对照组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共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7~14岁,平均(10.68±3.82)岁;左侧11例,右侧2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0~19.0 h,平均(9.86±2.38)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情况等,按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骨折在9~14周内愈合,平均12.15周,两组间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2232.61±81.75)元,低于对照组(15730.25±835.5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6.39±2.43)d,短于对照组(13.16±2.78)d,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5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8.89%,对照组90.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动力型弹性肘关节支具的设计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制带动力弹性可调式肘关节支具,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的预防。方法与康复器械公司合作研制并改进动力型弹性可调式肘关节支具,结合生物力学及生物材料学原理,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的治疗。结果支具设计成功,佩戴支具病例尚未发现有继发肘内翻。结论这种新型支具可有效防止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期肘内翻的发生,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