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代谢组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益肾固络合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建立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c bovine serum albumin, C-BSA)诱导的CGN大鼠模型,益肾固络合剂灌胃给药后,进行肾脏功能相关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形态观察等药效评价;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依据质谱离子碎片信息和代谢途径,结合PeakView 1.2和MetabolitePilot 2.0.4软件对益肾固络合剂入血成分(原型及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整合代谢组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数据,构建血清生物标志物和入血成分相关性分析的数理模型,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潜在效应物质。益肾固络合剂显著降低CGN大鼠的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以及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代谢组学共筛选出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类化合物等20个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涉及花生四烯酸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整理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莪术成方制剂收载情况结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检索情况,从莪术饮片炮制方法、药味数、剂型、功效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36个含莪术的成方制剂,包含莪术及醋莪术2种炮制品,莪术饮片炮制方法主要有蒸制、醋制、酒制、炒制;药味数主要集中在16~20味;剂型以丸剂为主;用法以内服为主;功效以活血化瘀为主,其次是止痛;临床配伍上莪术多以臣药入伍组方,其次为佐药,检索到其中22个莪术成方制剂相关的临床应用报道共计293篇,其中含醋莪术的乳癖散结胶囊的临床应用文献最多。本文对含莪术成方制剂及其临床应用进行归类分析,以期为莪术及其临床配伍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建立清肺消痤合剂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咖啡酸、芍药苷、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盐酸小檗碱、汉黄芩苷7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 nm、265 nm、327 nm。结果:10批清肺消痤合剂HPLC指纹图谱确立了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90。7种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为95.77%~101.61%,RSD为0.98%~4.57%(n=6)。结论:所建立的清肺消痤合剂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准确,可用于清肺消痤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尿液代谢组学和生物网络分析整合策略研究益肾固络合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关键代谢途径和潜在靶点。方法:建立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诱导的CGN大鼠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代谢组学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尿液内源性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途径。整合生物网络分析工具对益肾固络合剂调节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网络分析,挖掘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生物功能和潜在靶点。结果: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花生四烯酸等20个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内源性代谢标志物。对益肾固络合剂调控的关键内源性代谢物生物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代谢是益肾固络合剂发挥治疗CGN作用的潜在关键通路,其代谢途径上的细胞色素P450 4A11(CYP4A11)等10个靶点为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潜在靶点。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作用机制,为益肾固络合剂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酸枣仁提取物治疗失眠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建立对氯苯丙氨酸(p-chlorophenylalanine,PCPA)诱导大鼠失眠模型,酸枣仁提取物灌胃给药后,进行一般形态观察、戊巴比妥钠诱导失眠实验和病理组织学等药效学评价.采用UHPL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数据统计筛选酸枣仁提取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高通量(28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差异。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搭建并优化28通道针对T细胞的流式染色方案。收集ax-Sp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PBMC细胞。28色流式抗体共同染色,并上机检测。结合FlowJo和R语言对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进行大数据处理。结果:CD4~+ T细胞可以分为10个细胞亚群,但在ax-Sp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无明显差异;CD8~+ T细胞可以分为14个细胞亚群,其中亚群8在ax-Sp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表达CD103。结论:CD103~+CD8~+ T细胞在ax-SpA患者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升高,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法建立连豆清脉合剂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连豆清脉合剂中的连翘、黄连和赤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豆清脉合剂中连翘苷、小檗碱含量,色谱柱为XBridge C18,乙腈-0.6%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77 nm。结果 连翘、黄连和赤芍3味中药各色谱图斑点清晰,比移值符合要求,阴性均无干扰;连翘苷、小檗碱质量浓度分别为14.84~148.36、5.72~57.22 μg·mL–1r=0.999 3)时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7%(RSD为2.75%)、99.86%(RSD为3.60%)。3批样品中连翘苷质量浓度分别为409.63、402.29、378.86 μg·mL–1,小檗碱质量浓度分别为205.61、201.73、163.02 μg·mL–1结论 所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法科学、有效,可用于连豆清脉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清肺消痤合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连翘、黄芩、黄柏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对黄芩苷和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在选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连翘、黄芩、黄柏的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无干扰;黄芩苷、小檗碱分别在66.40~331.99μg/mL、18.73~93.64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7~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7%、99.65%,RSD分别为2.80%、2.58%(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有效控制清肺消痤合剂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建立养血生发合剂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养血生发合剂整体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以甲醇-0.2%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并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PLS-DA)对养血生发合剂整体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养血生发合剂指纹图谱,共标定1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7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简便可靠。10批养血生发合剂相似度均≥0.977,可聚为3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芍药苷和没食子酸是导致不同批次样品间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结论: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考察模式准确可行,可用于养血生发合剂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五味子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体外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以及分析五味子活性组分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分段萃取和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结合管碟法对各分离组分进行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追踪检测,筛选出五味子抑菌活性最强组分。超高效液相(UPLC)、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MS)和二级质谱(MS/MS)对五味子抑菌活性组分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70%乙醇提取的五味子依次经乙酸乙酯萃取和AB-8大孔吸附树脂水洗脱的组分(EEW component)为抗MRSA体外抑菌活性部位,同时对抗生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临床分离的耐药MRSA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UPLC-QTOF-MS/MS分析体外抑菌活性组分,根据一级质谱提供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高能量碰撞碎片信息,初步鉴定了11个化合物,这11个化合物分别为奎尼酸(1)、苹果酸(2)、柠檬酸(3)、苹果酸异构体(4)、咖啡酰奎尼酸(5)、莽草酸(6)、柠檬酸单甲酯(7)、原儿茶酸(8)、富马酸单乙酯(9)、2-羟基-丙基三羧酸-2-乙酯(10)和柠檬酸二甲酯(11)。结论:本实验初步筛选了五味子抑菌活性部位,为开发天然抑菌制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