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9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46篇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品强化剂Vc磷酸酯镁及人体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1990年3月~1993年9月对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30例病人,经腹腔引流管注入抗生素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取得显著抗感染效果,较既往经静脉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别,并显示了经腹腔引流管给药的外科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颅内血肿扩大与解剖结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3年至2005年收治了130例颅内血肿,并对颅内血肿的扩大与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成人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TP时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58例ITP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ITP组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胞浆量增多,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与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形态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ITP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学文  解英俊 《吉林医学》2006,27(6):563-56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中央型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5%,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HCCA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外科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及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其预后有明显的改善。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间断U型缝合法吻合在胰腺外科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到2006年4月间施行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83例。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发生的影响。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27%(22/83)。胰肠端端套入式间断U型缝合法吻合术后恢复良好,无胰瘘发生。端端吻合的胰瘘发生率为40%(10/25);端侧吻合的胰瘘发生率为27%(12/44)。比较各种吻合方式,端端套入式间断U型缝合法吻合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端吻合(P<0.01)和端侧吻合(P<0.05),而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之间胰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间断U型缝合法吻合降低手术所致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效果满意。但因临床例数较少,其安全可靠性、实用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肺叶结核的临床表现、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地诊断下肺叶结核。方法 30例下肺叶结核患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13-45岁,平均28.4岁,所有病例均摄胸部正侧位片检查。结果 下肺叶结核虽然少见。但性质多样,且可分为5种类型,部分病例尚累及胸膜及肺门淋巴结,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较轾。结论 X线正侧位胸片检查对下肺叶结核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重症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危重患者66例。根据纳入对象营养方式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36例和肠外营养组30例。肠内营养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肠外营养组男性21例,女性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TP、ALB、TLC。结果肠内营养组Hb、TP、ALB、TLC均较肠外营养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合理地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心肌节段应变值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79例临床疑诊CHD但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无异常的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任意一支冠状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50%作为CHD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其中CHD组40例,对照组39名。回顾性分析两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包括体质量指数(BMI),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 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指标 。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应变值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252段,左回旋支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95段,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110段。两组间BMI及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牛眼图颜色均一,各节段曲线分布规律,形态一致;CHD组牛眼图可见缺血节段颜色变浅,应变曲线紊乱、变形、峰值前移、后移或倒置。CHD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供血区AS、CS、LS及R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S诊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心肌缺血的敏感度最高,分别为90.1%、89.5%、89.1%,而AS的诊断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0.8%,83.1%、89.2%。结论 CHD患者各缺血节段应变值均减低。采用3D-STI可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运动异常,在诊断心肌缺血的应变指标中,LS敏感度最高,AS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降压及逆转非杓型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1~109mmHg,年龄〉45岁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同时给药组)晨服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0mg,晚服左氨氯地平2.5mg;Ⅱ组(同时给药组)以上3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后,I组和Ⅱ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14.92/9.96和15.04/10.66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3.90/10.60和16.06/11.70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组夜间SBP/DBP降低25.44/19.4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3)Ⅱ组夜间SBP/DBP降低17.68/14.76mmHg,与治疗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夜间SBP/DBP降幅I组较Ⅱ组差异更明显(P〈0.01)。(5)I组逆转率为88.16%,Ⅱ组为5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两种服药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24h血压和日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能更好地逆转非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