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后1年时血环孢素A(CsA)浓度对存活超过10年的肾移植受者的影响.方法 以肾移植后存活10年以上、移植肾有功能、长期服用CsA并规律随访的380例肾移植受者为对象,380例肾移植后均采用以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根据肾移植术后1年时血CsA浓度将受者分为5组:组1的血CsA浓度>0.208μmol/L(1μmol/L=1201.9 μg/L);组2的血CsA浓度为0.166~0.208μmol/L;组3的血CsA浓度为0.125~0.166μmol/L;组4的血CsA浓度为0.083~0.125 μmol/L;组5的血CsA浓度<0.083 μmol/L.分析各组术后1年、5年和10年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肌酐(SCr)、尿酸(UA)、胆固醇(CH)、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DBil)和胆红素总量(TBil)、白蛋白(Alb)、Hb、WBC和有无蛋白尿.结果 术后5年时,组1和组2的SBP明显高于组3、组4和组5(P<0.05);组5的UA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而Alb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组4和组5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术后10年时,除个别组的SBP、DBP、DBil、TBil和CH外,各组间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术后5年还是10年,各组间S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后1年时血CsA浓度对移植肾的远期(10年)功能影响不大,但血CsA浓度较高者(>0.166μmol/L),肾移植后5年、10年时高血压发生率、高尿酸发生率和尿蛋白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总结1990-1998年652例肾移植患者资料。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恢复迅速(IGF)组(A组)473例,肾功能恢复缓慢未行透析治疗(SGF)组(B组)8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组(C组)97例。对3组患者5、10年人。肾存活率及1年急性排斥反应和带肾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5、10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74.0%/70.2%、66.9%/60.3%,B组为64.6%/61.0%、62.2%/42.2%,C组为60.8%/43.3%、55.7%/23.0%。5年人存活率A、B组高于C组,5年。肾存活率A组高于C组,5年人/肾存活率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人/肾存活率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0.1%、30.5%、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1年带肾死亡率为4.7%、4.9%、12.4%,A、B组〈C组,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排斥反应和带肾死亡病例排除后进行比较,3组长期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对移植患者长期人肾存活有明显影响,DGF患者的影响最明显,SGF预后介于IGF和DGF间。SGF和DGF对长期存活的影响可能源于移植早期较高的急性排斥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有效途径。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将CAN234例患者分为4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34例的总有效率为34.2%,4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9.3%、32.6%、46.9%、42.9%结论:随着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临床上所见慢性排斥发生机制也有差别,治疗上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治疗糖尿病等,可取得一定效果;结合传统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瘦素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瘦素水平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的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40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注射外源性鼠瘦素和阻断瘦素抗体人为造成小鼠的不同瘦素水平状态,分别注射环孢素A(CsA)将小鼠分为正常免疫状态和免疫抑制状态两类,并设立相应的对照组。利用TUNEL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细胞中CD4^+、CD8^+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胸腺CD4^+、CD8^+细胞的凋亡结果一致。正常免疫状态下,注射瘦素组细胞凋亡率与其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注射瘦素抗体组细胞凋亡率较其对照组增高;免疫抑制状态下,注射瘦素组细胞凋亡率低于其对照组。结论瘦素可起正向免疫调节作用,减少胸腺细胞的凋亡,缺乏瘦素可增加胸腺CD4^+、CD8^+细胞凋亡。正常免疫状态下,瘦素水平升高不能显示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免疫抑制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得以体现。该现象的存在为长期存活肾移植患者免疫状态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不同时期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治疗策略,以提高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存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7月于我院因肺部感染住院患者61例.按照肺部感染发病距肾移植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近期感染组(术后≤12个月);远期感染组(术后>12个月).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病原学、临床表现、治疗、病程和转归等方面的特点.结果 43例近期感染病例多表现为发热、胸闷气促,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弥漫间质性改变,病原体以巨细胞病毒和真菌较多见,常需抗病毒、真菌、细菌综合治疗,并及早使用机械辅助通气.18例远期肺部感染病例有肺部体征和咳嗽、咳痰症状,影像学表现单侧局限改变,但合并心脏、胃肠道并发症较多见,有并发症者病死率较高. 结论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肾移植术后远、近期发生的肺部感染在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据此,早期积极取得病原学证据、针对病因施治、预防并发症、积极治疗合并症可能有助于提高肾移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闭合性肾外伤48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包尔敦  凌桂明 《上海医学》1996,19(7):420-422
闭合性肾外伤48例临床治疗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包尔敦,凌桂明,谢桐肾外伤是泌尿系统损伤中很常见的一种,仅次于尿道损伤而居第二位[1]。对轻度损伤采取非手术治疗,对有肾蒂损伤或肾脏碎裂者进行手术治疗,这已有共识。但对临床生命体征稳定而肾脏严重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浅表性膀胱癌术后不同剂量卡介苗(BCG)膀胱灌注的疗效。方法将9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2例,分别于术后接受120 mg、60 mg和30 mg 3种不同剂量的BCG膀胱灌注,随访6~24个月,评判患者灌注后不良反应和肿瘤复发的情况。结果60 mg剂量组膀胱灌注毒副反应较120 mg剂量组轻(P<0.05),较30 mg剂量组肿瘤复发率低(P<0.05)。结论BCG灌注剂量为60 mg时不良反应更轻,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α1受体阻断剂阿呋唑嗪Alfuzosin(商品名桑塔)为一种新型喹钠唑啉衍生物,能高选择性地阻断膀胱颈、前列腺包膜及其腺体、尿道等部位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尿道张力,从而改善排尿梗阻及刺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我院泌尿外科于1996年6月~9月期间,应用阿呋唑嗪治疗前列腺增生症42例,经过系统随访观察后,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随机选择主诉排尿困难,以直肠指检、B超、尿流率等检查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门诊病人42例,告知并同意参加该试验。年龄5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的发病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报告行肾移植后发生移植肾输尿管梗阻29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经手术探查证实,包括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9例,输尿管下段狭窄5例,输尿管全段闭锁2例,膀胱肌层包埋过紧1例,输尿管下段穿孔4例,输尿管全段坏死2例,输尿管下段血块堵塞1例,输尿管外周血肿压迫2例,脓肿压迫1例,移植肾输尿管结石2例。14例移植输尿管坏死患者中有10例梗阻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果:患者尿路重建后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随访1年均无再次梗阻发生。结论:移植肾输尿管梗阻以输尿管狭窄和坏死最为多见,排斥反应是发生输尿管梗阻的重要病因之一。对于影像学提示梗阻而移植肾功能无明显受损的病例,应积极行移植肾活检。手术是解决移植肾输尿管梗阻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瘦素(Leptin)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弄清高Leptin水平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选用 8周龄的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共 4 0只 ,分成五组 ,分别用外源性鼠Leptin和Leptin抗体人为形成小鼠的不同Leptin水平状态 ,并利用CsA将小鼠分为正常免疫和免疫抑制状态两类 ,两种状态各设对照组 ,测定细胞增殖情况 ;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和细胞培养液中IL 2、IL 4、IFN γ和Leptin的浓度。正常免疫状态下 ,Leptin组的脾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无差异 ,细胞因子除IFN γ升高外 ,IL 2、IL 4均无差异 ;Leptin抗体组显示脾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各细胞因子测定示显示差异 ;免疫抑制状态下 ,Leptin组的细胞增殖活力较强 ,IL 2、IFN γ水平上升 ,IL 4分泌降低 ,这种结果也在几乎所有体外加入Leptin的各组中出现。表明Leptin可以起免疫调节作用 ,增加IFN γ、IL 2的合成 ,降低IL 4的产生 ,使免疫应答向Th1细胞方向偏离。在正常免疫状态下Leptin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而在免疫抑制情况下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