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10和11组淋巴结转移及其清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胃癌脾门淋巴结(No.10)和脾动脉周围淋巴结(No.11)转移规律,进一步探讨No.10和11清扫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1991年-2000年132例行全胃切除,D2以上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回顾性研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其他淋巴结转移等对No.10和11转移的影响,比较全胃切除和全胃联合脏器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胃癌具有较高的No.10或11淋巴结转移率(18.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癌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大小弯淋巴结转移五项临床病理指标影响No.10和U转移率。联合脏器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32%)明显高于单纯全胃切除(11.2%),联合肢体尾切除增加肠下脓肿发生率,而脾切除并不增加全胃切除的危险性。结论:No.10和11在胃癌有较高的转移率和特定的转移规律,预防性和治疗性的清扫实属必要,联合左侧肢体尾加脾切除增加手术危险性,应严格掌握的适应证。而保留胰腺,切除脾血管和脾清扫No.10.和ll淋巴结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2.
人大肠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MMP-7)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肠癌和正常黏膜、炎性息肉、腺瘤及淋巴结中MMP-7 mRNA的表达.结果:97.4%(37/38)的大肠癌和1例肝转移中MMP-7 mRNA表达阳性,而相应正常黏膜几乎不表达;大肠癌中MMP-7 mRNA的表达水平随Dukes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升高(P<0.01),A期(0.28±0.08),B期(0.54±0.17),C期(0.55±0.09),D期(0.73±0.06).5例腺瘤MMP-7均为阳性,但表达水平低于癌组织(P<0.01);3例炎性息肉均未见MMP-7表达.传统组织学检查有癌转移的13个淋巴结MMP-7表达均为阳性;组织学检查未见转移的12个淋巴结MMP-7表达6个阴性、6个阳性,再次行组织学检查于6个MMP-7阳性者中发现3个有微转移.结论:MMP-7的高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结中MMP-7mRNA的表达是诊断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p2 7、cyclin E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 SP)法对 10例非瘤病变的正常胃黏膜、40例胃癌和癌旁黏膜进行染色 ,分析 p2 7、cyclin E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p2 7、cyclin E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与瘤旁黏膜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p2 7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低于瘤旁黏膜和正常胃黏膜 ( P<0 .0 1) ,cyclin E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高于瘤旁黏膜和正常胃黏膜 ,且有过表达现象 ( P<0 .0 1)。肿瘤组织中 p2 7、cyclin E蛋白表达间无相关性 ( P=0 .0 64 ) ,但与 0 .0 5很接近 ,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肿瘤组织中 p2 7的阳性率为 2 8% ( 11/ 40 ) ,且在组织分化程度高、预后好者中阳性表达高 ( P<0 .0 5 ) ;cyclin E的阳性率为 75 % ( 3 0 / 40 ) ,中~强阳性约占半数 ( 14/ 3 0 ) ,且在胃癌浸润深、组织分化程度低者中表达高 ( P<0 .0 5 )。结论  p2 7、cyclin E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并可能作为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RT-PCR������ϴ󳦰��ܰͽ�΢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提高大肠癌淋巴细胞微转移诊断率的敏感方法。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在38例大肠癌和25个淋巴结听表达,对部分淋再次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97.4%的大肠癌中MMP-7mRNA表达阳性,而正常膜几乎不表达。传统组织学检查发现癌转移的13个淋巴结MMP-7mRNA表达均为为阳性,而正常粘膜几乎不表达。传统组织学检查发现癌转移的13  相似文献   
5.
一种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超低位保肛手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介绍一种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直肠恶性肿瘤的超低位保肛手术。方法对8例瘤灶下缘距离齿状线小于或等于2cm的直肠超低位恶性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6例患者首先进行术前放疗化疗使肿瘤明显缩小。手术在完成全直肠系膜和(或)盆腔淋巴清扫的基础上,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达到肛管直肠肌环上缘,相当于齿状线(直肠肛管交界处)水平。如果癌下缘远侧正常肠管长度仍小于2cm,可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充分显露肿瘤部位,在直肠癌向下侵犯最低侧所在的1/2象限,于癌灶下缘2cm处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肛管全层,然后沿外括约肌环向上游离,切除癌侧部分齿状线,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在没有癌灶或癌侵犯较高的一侧,则沿齿状线上缘切断直肠。游离横结肠脾区并在降结肠远切端作长5cm的“J”形结肠储袋,将结肠储袋向下脱出至肛管断端,与癌灶侧肛管、癌灶对侧的齿状线用3-0可吸收线间断手工缝合。结果在遵守根治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本方法成功地为8例直肠超低位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保肛手术,部分切除齿状线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与Dixon手术患者近似。结论在直肠全系膜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的基础上,尤其在术前放疗化疗的基础上,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保留肛门的手术方法可达到根治要求并保留功能  相似文献   
6.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总结手术治疗要点和病理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5年间59例经手术治疗的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主要表现为无症状颈部肿物(39例),其他表现包括憋气13例、甲亢症状4例、声音嘶哑3例、哽咽感3例、饮水呛咳1例等.胸片、B超、CT及核素显像对胸骨后甲状腺肿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2.8%,15.8%,85.7%和50.0%;特异性分别为99.4%,99.8%,99.5%和99.0%.57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经颈切除,1例颈胸联合切除,1例开胸切除.术后病理:结节性甲状腺肿48例,Grave's病1例,腺瘤2例,甲状腺癌8例.结论 CT、胸片是胸骨后甲状腺肿诊断敏感性较高的检查方法,绝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可经颈部完成切除.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肠肿瘤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小肠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占62.5%(70/112),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多位于回肠,空肠,恶性肿瘤以腺癌最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为X线钡餐,尤其是低张小肠灌肠造影,内镜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可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CT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术前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有独特的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低张小肠灌肠造影是诊断和定位最为有效的方法,CT,内镜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PE)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对12年中79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PE术后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46例,其中保肛TPE5例,TPE联合骶骨切除1例,TPE联合半骨盆切除1例,后盆腔脏器切除术(PPE)33例。根治性切除65例(82.8%),合并症发生率48.6%,手术死亡2例(2.5%),根治术后再复发36例(58.1%),术后1、3、5年生存率75.8%、39.3%、35.8%。根治性切除与大体根治切除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4.2%、40.8%与11.1%、0。结论 PE是目前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有效的方法,积极的根治性切除病灶,可以有效提高其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普通外科是外科学的基础.纵观外科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外科分支专业的发展壮大,自立门户的过程.外科学之初始阶段并没有细分专业,只是用手术方法治疗疾病的一门技艺.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1983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35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率仅为20.0%;18例胃淋巴瘤中16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根治性切除;17例肠道淋巴瘤均手术治疗,其中14例行根治性切除;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ⅠE期14例,ⅡE期10例,ⅢE期1例,ⅣE期10例。MALT淋巴瘤与非MALT淋巴瘤在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及早晚分期上差异无显著性。MALT淋巴瘤组手术根治率(92.9%)高于非MALT淋巴瘤(68.4%),MALT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率(42.9%)明显低于非MALT淋巴瘤组(84.2%)。结论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胃淋巴瘤与肠淋巴瘤在性别、年龄、手术根治性及临床分期方面无明显区别;MALT淋巴瘤组确诊时分期较早,手术根治率高,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优于非MALT淋巴瘤组。外科手术是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