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制针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主要粘附蛋白-P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用纯化后重组P1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通过传统的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1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采用ELISA和IFA法对单抗和多抗进行反应性和特异性检测。结果ELISA法检测P1重组蛋白抗原性显示,P1蛋白与Mp抗血清有较好的反应性,蛋白敏感性大于1ng/ml;在重组P1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PcAb与Mp的反应中,检测到的抗体滴度可达到1∶1600;获得针对Mp重组P1蛋白的特异性McAbs2株,在ELISA检测中均与P1抗原有较好的反应特异性,抗体滴度可达到1∶800~1600;IFA结果显示,上述PcAb和McAbs均与Mp有较好反应性,与生殖支原体等无交叉反应。结论本研究选取的重组P1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特异性PcAb和McAbs与Mp有较好的特异性,为临床Mp感染的抗原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16例MDS患儿骨髓CFU—MK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90%可信区间比较有62.5%的患儿CFU—MK降低,25%增高,12.5%正常;BFU—MK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中15例患儿骨髓涂片CD41μ阳性小巨核细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小巨核细胞总数及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MDS骨髓中可能存在两种克隆的巨核细胞,一类为病态的、可能具有潜在恶性的幼稚小巨核细胞,一类是具有正常造血功能的巨核细胞;MD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态巨核细胞的增多导致正常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7月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1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就诊时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栓素B2(TXB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组血浆PAF及TX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循环EPC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PAF及TXB2水平与循环EPC均呈负相关(r=-0.410,r=-0.374,P均〈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循环EPC水平下降,提示此症患者血管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规范西医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血清氧化应激、高敏CRP(hsCR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ICM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通心络治疗组。随访期半年,所有研究对象在初始及随访结束时两次行血脂、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活力(抗O2-活力)、丙二醛水平、hsCRP、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EMP)及内皮祖细胞(EPC)水平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通心络治疗组血清丙二醛、hsCRP及外周血循环EMP水平明显降低,血清抗O2-活力及外周血循环EPC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可能降低ICM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可能改善IC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5.
冯燕玲 《当代医学》2021,27(23):41-43
目的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并分析CHF与血清FGF21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行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FGF21水平,同时,检测血浆N末端β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清肌钙蛋白T(CTnT)、总胆固醇(TG)、血清三酰甘油(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使用彩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析CHF与血清FGF21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LVEF、FGF21、CTnT、血浆NT-pro-BNP、TG、TC及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FGF21、CTnT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心功能越差,CHF患者FGF21、CTnT及NT-pro-BNP水平越高;FGF21与CTnT呈正相关(r=0.268,P<0.01);FGF21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282,P<0.01);FGF21与LVEF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 CHF患者体内血清FGF21水平较高,且与疾病相关生化指标呈正相关,与疾病LVEF呈负相关,因此,临床需加强GHF患者血清FGF21等指标的检测,联合指标检测在判定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乳腺癌的声像图及血流成像特征,探讨CDFI在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73例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结果乳腺癌多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呈毛刺状或蟹足样,实质回声不均质,肿块内部可见散在沙粒样或簇样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CDFI表现:肿块内有丰富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RI)≥0.7.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在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成像方面有显著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是首选诊断乳腺肿块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急症患者血脂、血清hsCRP、oxLDL水平及踝臂指数的变化。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高血压急症79例,稳定高血压病41例。检测所有患者踝臂指数,同时测定血浆hsCRP、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与稳定性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急症组ABI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TC、LDL、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急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动脉僵硬度、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9.
冯燕玲 《黑龙江医药》2021,34(2):370-37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重构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法将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102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心功能、血脂及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心功能,调节血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心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不同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AMI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2年3月的1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按随机分配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滴定至200 mg或最大耐受剂量,Bid,n=80)或低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50 mg,Bid,n=94)治疗,同时接受常规治疗。评价患者从基线检查(治疗前)至出院后12个月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各参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下降、血管性水肿等)的变化。 [结果]经治疗后最大耐受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左心房内径(LAD)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程度相似(P>0.05);最大耐受剂量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耐受量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17.5%比2.1%,P<0.05)。 [结论]与低剂量组相比,最大耐受剂量组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和左心室射血功能上并没有显示出显著优势,虽然可能通过进一步降低NT-proBNP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但严格滴定最大耐受剂量与频繁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