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Tannerella forsythus(Tf)and Prevotella intermedia (Pi)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in the oral plaque samples from children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Methods A total of 151 children aged 7 to 12 years were selected from Changchun primary school. The supragingival plaque sampl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mesiobuccal and labial surfaces of the right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 FDI 1 ) and the right maxillary first molar ( FDI 6 ). Extracted DNA from plaque samples was used for PCR analysis. Intraoral examination,probing depth (PD) and bleeding on probing (BOP) were performed and record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for Tf was 40. 3% ( 118/293 ) and Pi was 46. 4% ( 136/293 ) in supragingival plaque.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and Pi in mola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incisors( P <0. 01 ). The detection rate of Tf and Pi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P + and PD. The detection rate for Pi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age, and the detection rate for Tf was highest in the group aged 7 to 8 and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and Pi were higher in the gingiva with BOP + than that with BOP - ( P > 0. 05 ).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increased remarkably with BOP + and especially when PD was greater than 4 mm. Conclusions Detection rates of putative periodontal pathogens from healthy children of 7 to 12 years of age were high.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and Pi in mola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incisors, and the presence of Tf and Pi in supragingival plaque was related to periodont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
大鼠切牙生长发育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釉质发育中釉器细胞的形态分化与其功能分化的关系,研究成熟期成釉细胞的SA部与RA部的形态在功能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固定、Epon、GMA树脂包埋,半薄切片技术,后进行甲苯氨蓝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切片发育组织形这变化以及牙釉质蛋白的分布规律。结果:大鼠的牙胚发育分为增殖期、分化期、成熟期。在成熟期成釉细胞呈特异的周期性变化,即SA部和RA部交替出现。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口腔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口腔医学教学中,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相对较少等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医学教研室在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本科生的教学中采用“口腔直观教学法”,并通过改编教学大纲、自编院内试用教材、丰富课件内容及教学模型、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组合方案、随堂测试与阶段测试结合以及心理学问卷量化分析评价教学效果、注重教师培养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对常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生“口腔直观教学法”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教学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一体化口腔医学教学体系可以在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釉原蛋白对牙髓硬组织形成的诱导作用,为釉原蛋白诱导硬组织形成功能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连续注射环磷酰胺(CP)14 d],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切牙成牙本质细胞及牙髓组织发生的各种变化及与釉原蛋白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注射CP后切牙形成端处于细胞增殖期和分化期的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细胞发生了广泛的水肿、变性甚至部分坏死、消失。牙髓损害区唇侧成釉器对应的牙髓侧,可见骨样牙本质样的硬组织形成;成釉器的增殖端附近可见成釉细胞分化,而且在新生硬组织表面分泌很厚的釉基质,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釉原蛋白呈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无变化。结论:CP抑制成牙本质细胞形成后,釉原蛋白具有诱导牙髓形成硬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138名7~12岁儿童口腔牙周健康状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学7~12岁儿童牙周疾病患病状态及4种牙周致病菌检出情况,为进一步大规模系统的儿童口腔疾病调查提供依据.方法:以上颌第一磨牙颊面为被检部位,记录探诊后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联邦、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后,判断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相似文献   
6.
根管冲洗针头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管冲洗是根管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普通的根管冲洗针头由于针尖孔垂直向下,冲洗时药液仅局限在根管下1/3及连通根尖孔处,根管中、上1/3根管壁上的感染物质不易被清除干净.另外如操作不当还可增加药液溢出根尖孔扩散的机会.本文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研制出多孔注射针头用于根管冲洗,通过2年来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生口腔医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在多年的非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教学中,逐步总结经验,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教学理论"合并交叉教学"为依据,设计出口腔医学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直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总结了在非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医学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在今后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完善直观教学法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釉质发育中釉器细胞的形态分化与其功能分化的关系,研究成熟期成釉细胞的SA部与RA部的形态在功能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固定、Epon、GMA树脂包埋,半薄切片技术,后进行甲苯氨蓝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切牙发育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牙釉质蛋白的分布规律。结果:大鼠的牙胚发育分为增殖期、分化期、成熟期。在成熟期成釉细胞呈特异的周期性变化,即SA部和RA部交替出现。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在釉质形成期,釉质蛋白大部分留在釉基质层,也有一部分向牙本质内扩散到牙本质、牙本质小管以及造牙本质细胞层内。结论:①大鼠切牙釉器发育的增殖期、分化期、成熟期分别与人牙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相似。成熟期成釉细胞的RA部与无机质的注入有关系,SA部与水和蛋白质的脱去有关系。②关于牙釉质蛋白向牙本质侧的扩散,可能是起到促进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和诱导牙本质的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氟化物与镧、钼协同应用的防龋效果,为其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建立人工龋模型,氟离子、镧离子、钼离子分别应用及协同应用预处理后形成的人工龋,经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测量研究表明,氟与钼、镧协同应用预处理形成的牙釉质人工龋,其脱矿深度较用同样浓度单独含镧、钼或氟预处理液处理者浅,釉质脱矿最轻,形成的人工龋深度最浅。釉质表面形成的覆盖物最厚、致密,呈块状和片状结晶,晶粒大、与下方釉质结合紧密。显微硬度高,它在抗酸实验中显示了较强的抗酸性。协同应用的防龋机理亦被探讨。结论:氟、钼、镧协同应用防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PCR检测日本儿童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以及福赛斯坦氏菌4种牙周病致病菌,并探讨检出结果与牙周临床检查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被检儿童为昭和大学齿科病院儿童牙病科就诊的儿童。随机选取全身健康的儿童37名作为被检对象,在上颌右侧中切牙和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的近中唇、颊面采取龈上菌斑,应用PCR法检测牙周致病菌;临床检查包括口腔内检查、探诊深度及牙龈探诊后出血。结果:临床检查结果显示37名儿童均未患有牙周病。牙周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Pg检出率为21.6%,Aa、Pi、Tf三菌种检出率为55%~58%。混合牙列期Aa、Pi、Tf检出率增高和恒牙列完成期检出率减低的倾向。Pg与牙龈探诊后出血之间未见相关,而Aa、Pi、Tf的检出率呈BOP阳性部位高于BOP阴性部位的倾向。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6~18岁儿童龈上菌斑中高频度存在着牙周致病菌。为早期预防牙周病,对将来患牙周病危险性高的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并且从儿童时期采取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