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测定了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肝素样物质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α)。结果表明,HFRS患者有显著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血肝素样物质含量增高与AT-Ⅲ∶α下降(P<0.05),在病程的极期与危重型患者,上述改变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AT-Ⅲ∶α>80%的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4,-0.7157,-0.5547(P值均<0.01)。提示,HFRS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的增高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粘附、聚集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影响作用在AT-Ⅲ∶α>80%的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不同血清型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损.目前命名至少有35个以上,1982年 WHO 统一命名为 HFRS,我国仍习惯沿用流行性出血热(EHF)之称。现就国外有关 HFRS 的临床研究概况作一介绍。病理生理、发病机理至今 HFRS 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而对于病理生理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血管损伤机理部分学者认为引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广泛性损伤的始动环节是病毒直接侵犯血管内皮细胞,但对病毒的嗜血管性尚无更多的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金氏等通过对138例出血热患者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自然花瓣形成试验、植物血凝素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简称转化试验)、双链酶皮肤试验、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简称PHA皮试)等项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发现本病急性期细胞免疫普遍受到抑制,以休克期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的肝血流图(RHG)检测结果。(1)EHF33例100次RHG波型指标异常率为52%,其中以少尿期最高,其次为发热期。异常波型以低平波(含低平波伴高房缩波)和高舒张波最常见,占异常波型63.46%,其次为锯齿状波,占23.07%;(2)时间指标异常率为18~20%,表示该指标不够敏感;(3)33例病人中13例肝功能异常,肝  相似文献   
5.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和耐药谱变迁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 3年来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变化 ,并作出趋势分析。方法 对我院 1999年~2 0 0 1年三个年度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 三年中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所分离病原菌首位者为白色念珠菌 ;表皮葡萄球菌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比例由 1999年 73.8%和 6 3.5 %上升至 2 0 0 1年 77.3%和 82 .2 % ;医院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主要的革兰阴性菌目前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显著低于其他类抗菌药物 (P <0 .0 5 ) ;对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低于不加酶抑制剂者。结论 三年来医院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为控制细菌的耐药性 ,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3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水平,发现发热期和少尿期患者及有重度出血者血浆TXB_2/6-酮-PGF_(1α)(T/6)比值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多尿、恢复期逐渐恢复正常。随病情加重,比值渐降低。上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出血热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利尿剂在出血热治疗中主要用于防治ARF。现将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一、出血热发生少尿的机理:出血热病程度不等的肾脏损害,少尿现象尤为多见。发热期由于个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害.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浆外渗,加之高热、出汗、呕吐、脸泻液休丢失等因素使血  相似文献   
8.
近年对休克的监测技术越来越复杂。故如何选择适当而有效的监测方法甚为重要,本文对常用监测指标的实用价值作一简要的讨论。一、动脉血压:影响血压的因素颇多,舒张压主要取决于收缩的小动脉的数量。脉压取决于冲击容量(Streke volume)和主动脉及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1982年11月~1983年4月沛县暴发流行的由褐家鼠传播的出血热393例临床分型、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转归。临床上以轻型多见,越期病例较多(约占半数以上),预后良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0.
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进行100次肝血流图检测,结果表明肝血流图异常率为52%,以少尿期最高。异常波型以低平波和高舒张波最常见,其次为锯齿波。肝血流图可作为肝脏微循环状况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