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例肠道手术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及效果,并着重探讨了手术前后患者血浆白蛋白的变化,分析了腹部手术术后白蛋白降低的原因,主要原因为机体在手术创伤应激状态下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连接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组织间隙中渗漏大量白蛋白,血浆白蛋白分布发生变化,浓度降低,因此得出了术后补充白蛋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Gamma—Ⅲ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骨科住院IFF患者86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PFNA组42例和Gamma—Ⅲ钉组4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卅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参考Parker髋关节功能标准对髋关节功能结局进行评判,并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严重感染和皮缘坏死。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0.O±16.5)rain、(82.5±22.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30)mL、(150±40)mL,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2±2.5)周、(14.5±2.0)周,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1%和88.6%,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2)和6.8%(3/4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Gamma—Ⅲ钉均町作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的理想方法,PFNA手术操作更简单、手术创伤相对小,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4.
吗啡控释片与吗啡注射液在治疗中重度癌痛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吗啡控释片和吗啡注射液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并评价两种药物在癌症三阶梯止痛中的地位.方法 随机分组为吗啡控释片组和吗啡注射液组,并统计对76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 吗啡注射液和吗啡控释片对中、重度癌痛患者都可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且效果基本相等.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便秘及嗜睡比较常见,但吗啡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的概率大于用吗啡控释片治疗的患者,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吗啡控释片和吗啡注射液对中、重度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大致相当,但前者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脑血栓是指由于脑动脉壁病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高而形成血栓,致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临床类型。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栓已逐步成为一项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切除后外周血指标的变化规律与脾切除后继发脑梗死并发症的关系,以及应用阿司匹林后对脾切除患者外周血指标的影响,观察阿司匹林预防脾切除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接受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76例未服用阿司匹林,分析术前术后外周血指标的变化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积率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生脑梗死病例,对照组1、3、6个月内并发脑梗死的比例为2.6%、14.5%、3.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脾切除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患者外周血指标,能有效预防术后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一例肺栓塞患者实施药学监护,保障肺栓塞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肺栓塞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与随访,制订相应的药学监护措施,针对性提出用药建议。结果通过药学监护,明显提高了肺栓塞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尽量避免了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协同临床优化给药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有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重点内容即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为目标,观察研究了我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79例,分成不使用抗菌药物组、术前使用一次抗菌药物组和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组,来观察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使用抗菌药物组和不使用抗菌药物组间相比,切口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异,而使用抗菌药物组在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率方面都高于不使用抗菌药物组,因此,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在没有感染的高危因素时,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的收集总结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间临床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310例,重点观察头孢菌素类的药品不良反应,以评价此类药品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3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136例,占43.87%。其次为中药注射液,有66例,占21.29%。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反应和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两项合计有191例,占61.64%,而头孢菌素涉及ADR的品种较多,但病例数较少,头孢菌素平均每种药品引发ADR的人数为3.5,低于平均值4.37,提示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较高。结论该组调查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多见,而头孢菌素相对较低;ADR的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和皮肤损害为主;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30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整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的收集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临床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30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117例,占38.36%.其次为中药注射液,有57例,占18.6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137例,占44.92%,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 我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提示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