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角膜病患者采用贝复舒滴眼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角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等基础上加用贝复舒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73.6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和局部刺激.结论:角膜病患者采用贝复舒滴眼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应用方便且安全性高,贝复舒滴眼液是治疗角膜病最好的一种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2.
眼内异物患者多为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且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多数为个体作坊的工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后部玻切取异物手术费用昂贵,难以支付.对无明显直接视网膜损伤,异物周围无包裹,就诊时间较早的眼内磁性异物患者,行电磁铁经角巩膜缘切口及巩膜平坦切口吸出,联合白内障手术可有效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艳玲  于志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86-1686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已成为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功能的主要手段。然而术后并发症却可导致人工晶体取出。现回顾我科15例(15眼)人工晶体取出病例,分析其取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扩髓型交锁髓内针治疗胫骨干骨折100例疗效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5年7月~2008年9月,采用扩髓型交锁髓内针治疗胫骨干骨折100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9~64岁,平均37岁。交通事故伤53例,重物砸伤挤压伤21例,高处坠落伤、摔伤26例(闭合骨折76例,开放骨折24例),根据AO分型:  相似文献   
5.
李曦  于志涛 《大家健康》2016,(5):172-173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眼压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3.87%,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51.6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13%(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0例14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诊1-12个月,14例复发,复发率为10%。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能有效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是目前医疗条件下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的屈光检查,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后检影验光是儿童医学验光的主要手段。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因能麻痹睫状肌,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无明显副作用而应用于远视儿童散瞳检影[1,2]。为明确其对睫状肌麻痹的作用,我们收集远视儿童157  相似文献   
8.
新鲜羊膜移植在治疗眼表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增生性疾病,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刺激症状,重者可因侵及视轴影响视力,引起眼表炎症而致睑球粘连,眼球运动受限等病症。眼部的化学烧伤常因烧伤结角膜面积过大,引起睑球粘连及角膜上皮生长不良,导致眼部刺激症状及视力下降。近年来,羊膜作为基底膜材料移植显示出了其优越性。现将我科2002年3月~2005年11月16例羊膜移植手术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传统给药方式的局限性 近年来,人们在优化药物在眼内靶组织的转运和维持药物在该组织中的有效浓度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大部分眼病的药物治疗仍继续采用眼表局部点滴的方法.由于角膜上皮形成的阻碍液体交换的强大屏障以及泪液引流和溢出而导致的大量的角膜前丢失,限制局部药物充分吸收.据估计,仅有低于5%的局部用药量可透过角膜进入眼内组织,其大部分是通过富含血管的结膜基质和睑缘静脉结膜途径全身吸收的[1].尽管最后到达眼前房组织的量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局部用药仍然是有效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采用了较高的药物浓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提高局部用药的眼部接触时间和转运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包括油膏、凝胶、脂质体和各种维持和控释的底物,如结膜嵌入物(Ocusert)、骨胶原屏障、水凝胶晶体等;更新的局部药物转运系统应用聚合凝胶、胶质系统和环化糊精,这一应用将为局部药物治疗学提供新的活力[2].  相似文献   
10.
眼球外伤,特别是眼球挫伤常导致葡萄膜组织血管损伤,而致前房积血.多数病人可以很快吸收,不留后遗症.但有少数患者因伤情较重或治疗不当,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而影响视力,甚至失明.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前房积血78例(78眼),采用综合疗法,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