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制备莫匹罗星壳聚糖纳米粒(Mupirocin-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并考察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Mup-loaded CNs,以药物与壳聚糖比例(X1)、pH值(X2)、搅拌速度(X3)作为考察对象,以药物包封率(Y)作为评价指标,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优化Mup-loaded CNs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Malvern Zetasizer Nano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以泊洛沙姆407作为凝胶基质将Mup-loaded CNs制备成原位凝胶;并比较了莫匹罗星软膏、Mup-loaded CNs以及原位凝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优化得到Mup-loaded CNs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为:药物与壳聚糖比例为0.2、pH值为3.5、搅拌速度为350 r·min-1,Mup-loaded CNs的包封率为(89.5±1.8)%,平均粒径为(217.8±10.5) nm,PdI为(0.158±0.015),Zeta电位为(24.8±1.8) mV;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Mup-loaded CNs呈近似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粒径分布较均匀;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结论: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抗菌活性,有望成为Mup外用给药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与5-氟尿嘧啶的时间抑制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体外培养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及其时效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6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①原代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手术取4例增生性瘢痕、4例瘢痕疙瘩、4例正常皮肤组织,按文献方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②取4~6代传代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利用四唑盐比色法测定25g/L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不同时间(1,2,5,10,15,30min)后3种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统计得出最佳时效。③利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经5-氟尿嘧啶干预不同时间后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分泌能力。结果:①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全部成活,形态良好,经5-氟尿嘧啶干预后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②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3种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未干预时增殖能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t=3.542,P<0.01),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t=3.257,P<0.01);5-氟尿嘧啶干预成纤维细胞10min与5min比较,其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效果增高(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3种成纤维细胞10minA值依次为0.389±0.027,0.418±0.051,0.554±0.021;5minA值依次为0.537±0.033,0.589±0.074,0.783±0.015,q=3.80~4.18,P<0.05),与30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干预10min3H-脯氨酸掺入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q=3.82~3.96,P<0.05),与5min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3.96~4.14,P<0.05),与3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氟尿嘧啶可有效抑制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和胶原合成,干预10min时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3.
胰腺肿瘤尤其是胰腺导管腺癌的恶性程度高,转移性强,预后差。以往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在胰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深入了解胰腺肿瘤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在胰腺发育过程中,复杂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决定了其前体细胞分化方向,在胰腺发生恶变过程中,这些因素又参与其中,因而往往可以作为追溯CSC的标志。一些研究也应用特定蛋白来筛选胰腺CSC。现就胰腺CSC的来源、鉴定和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国内外一些学者使用传统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防止纤维化,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浓度尚无确切认定。实验拟进一步验证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半数抑制浓度。 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6例瘢痕疙瘩(耳垂、大腿各l例、胸前、上臂各2例)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病例,均无系统性疾病和激素、其他药物注射史,对用于实验的所取组织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实验所用细胞均为处于4-8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将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O.1,0.2,0.4,0.8,1.6g/L)分别对4~8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干预72h。再选用接近IC50的5个浓度:0.2,0.3,0.4,0.5,0.6g/L,作为余下实验浓度。③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浓度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计算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结果:6例瘢痕疙瘩标本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成活良好,均用于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O.1,0.2,0.4,0.8,1.6g/L 5-氟尿嘧啶干预72h后,细胞抑制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1)。作图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400±0.032)g/L。②0.2,0.3,0.4,0.5,0.6g/L5-氟尿嘧啶干预48h后,细胞凋亡率组间两两比较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DME中致病作用的认识,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在提高患者视力和减轻黄斑水肿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已成为DME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如此,抗VEGF药物治疗在常规的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注射次数频繁、部分患者治疗不敏感等,并且反复注射是否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仍不明确。DME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十分复杂,除VEGF外还有许多炎症因子及生长因子参与。长效抗VEGF制剂、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和基因治疗等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开展。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进展,抗VEGF药物、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的逐步应用指日可待,未来有望为DME患者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国内外一些学者使用传统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防止纤维化,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浓度尚无确切认定.实验拟进一步验证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半数抑制浓度.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6例瘢痕疙瘩(耳垂、大腿各1例、胸前、上臂各2例)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病例,均无系统性疾病和激素、其他药物注射史,对用于实验的所取组织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实验所用细胞均为处于4~8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将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0.1,0.2,0.4,0.8,1.6 g/L)分别对4~8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干预72 h.再选用接近IC50的5个浓度:0.2,0.3,0.4,0.5,0.6 g/L,作为余下实验浓度.③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浓度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计算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6例瘢痕疙瘩标本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成活良好,均用于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0.1,0.2,0.4,0.8,1.6 g/L 5-氟尿嘧啶干预72 h 后,细胞抑制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1).作图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400±0.032)g/L.②0.2,0.3,0.4,0.5,0.6 g/L 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细胞凋亡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周期百分数比较,表现为G0/G1期停滞,S期减少,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各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凋亡.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低浓度、短周期注射5-氟尿嘧啶可能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国内外一些学者使用传统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防止纤维化,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浓度尚无确切认定。实验拟进一步验证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半数抑制浓度。 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6例瘢痕疙瘩(耳垂、大腿各1例、胸前、上臂各2例)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病例,均无系统性疾病和激素、其他药物注射史,对用于实验的所取组织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实验所用细胞均为处于4~8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将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0.1,0.2,0.4,0.8,1.6 g/L)分别对4~8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干预72 h。再选用接近IC50的5个浓度:0.2,0.3,0.4,0.5,0.6 g/L,作为余下实验浓度。③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浓度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计算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结果:6例瘢痕疙瘩标本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成活良好,均用于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0.1,0.2,0.4,0.8,1.6 g/L 5-氟尿嘧啶干预72 h 后,细胞抑制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1)。作图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400±0.032)g/L。②0.2,0.3,0.4,0.5,0.6 g/L 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细胞凋亡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周期百分数比较,表现为G0/G1期停滞,S期减少,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各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凋亡。 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低浓度、短周期注射5-氟尿嘧啶可能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孔云珠  龚轶  邵彦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8):1240-124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经成为新生血管性ARMD的一线治疗方法,极大地改变了其预后,但干性ARMD还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预防为主,目前几种临床治疗方法正在探索中,包括抗氧化治疗、补体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基因治疗等。文章主要是对现有的治疗干性ARMD的临床试验及其进展进行归纳,以提供治疗干性ARMD的未来前景。一些临床试验已经得出了治疗干性ARMD有希望的结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取得成功,为干性ARM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影响。方法 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对照组则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FBG、2 h PG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FBG、2 h PG、Hb A1c以及脂联素、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FBG、2 h PG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FBG、2 h PG、Hb 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FBG、2 h PG、Hb A1c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NF-α、IL-6等血清炎症因子的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脂联素升高幅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以降低血清炎症因子、FBG、2 h PG、Hb A1c指标。  相似文献   
10.
龚轶  邵彦  李筱荣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9):1482-1485
糖尿病患者体内持续的高血糖及相应的病理状态不仅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也会影响玻璃体代谢,导致糖尿病玻璃体病变。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在解剖位置上毗邻,因此糖尿病玻璃体病变与DR在发生发展方面相互促进,特别是玻璃体后脱离(PVD)和玻璃体劈裂等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改变,为纤维血管增殖膜的生长提供了支架,并与玻璃体切割术(PPV)术中操作密切相关。本文整理了糖尿病患者玻璃体结构及胶原交联产物改变、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及其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关系的相关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糖尿病玻璃体病变,为DR的研究和治疗、PPV手术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