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角膜瘢痕无晶状体眼戴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前,后角膜表面的改变。方法 对戴该镜者17眼及对照组(不戴镜)12眼,在戴镜前后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 戴镜后平均8.4月,角膜散光减少(P〈0.01),角膜表面变得比较规则(P〈0.05),角膜表面的屈光度有变得相对比较平均的趋势。结论 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能使角膜瘢痕所致角膜散光减少,角膜表面变得较为规则。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睫状体分离的治疗方式、并发症及其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伤性睫状体分离连续病例 2 5例 (2 6只眼 )的治疗情况。结果 药物治疗 5例 (5只眼 ) ,激光治疗 4例 (4只眼 ) ,睫状体固定缝合术10例 (11只眼 ) ,睫状体固定缝合术联合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6例 (6只眼 )。 2 6只眼离断口均封闭 ,睫状体脉络膜复位。结论 外伤性睫状体分离治疗的关键是封闭其离断口。根据离断口的范围选择治疗方式 :离断口<6 0°者行药物治疗 ,6 0°<离断口 <90°者行激光治疗 ,离断口 >90°者行手术治疗。早期治疗是恢复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眼外伤受伤原因和分布情况,为眼外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09/2016-09清远市4家综合性医院眼外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结果:眼外伤患者953例959眼中,男832眼,女127眼,年龄4~67(平均34.6±10.3)岁;多发年龄段在20~50岁;左眼和右眼单眼受伤比例为0.92:1;学历分布以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主,占66.3%;职业分布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31.9%和37.9%;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通伤为主,占51.2%;致伤原因以钝器伤为主,占31.9%,其次为车祸伤及高速异物伤和锐器伤;眼外伤患者治疗方式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并发症以并发外伤性白内障为主,占31.8%;经过积极治疗后,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改善.结论:高发人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眼外伤,在眼外伤手术后要高度注意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前房灌注下后房人工晶状体两种缝线固定方法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及偏中心等情况.方法 对中山眼科中心自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24例(24眼)用内路法和外路法两种不同的缝线固定方法行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术前、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与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各组的前房深度、晶体倾斜度和偏中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两种缝线固定方法术后残余屈光不正对视力有明显的影响.(2)两种方法在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和偏中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内路法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严重玻璃体积血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外伤性玻璃体积血适宜的手术时机。方法:分别对早期2-4周和晚期5周-3月的严重外伤性玻璃体积血各62例作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并对因积血导致的并发症同时联合相关手术治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视力比术前有明显提高,达到有用视力者占70.9%,并发症较少。而对照组视力较术前提高较差,达到有用视力者59.6%,并发症较多。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早期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伤后2-4周进行手术为适宜的手术时机。术后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相反晚期手术视力恢复较差,并发症国较多。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interleukin-1β(IL-1β) and Escherichia coli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 the rat vitreous with LPS induced-endophthalmitis. Methods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aline control group (SC, 136 rats),endophthalmitis group (EO, 168 rats)and blank control group (BC, 12 rats). EO group received an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5βl LPS; SC group received 5μl sterile saline and no intervention for BC group. Six, 12, 24, 48, and 72 hours, 5 and 7 days after injection,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were observed and the eyes and vitreous were collected fo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NF-α, IL-1β and LPS expression. Results Sever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the eyes were observed in EO group between six and 72 hours after LPS injection, ocular inflammation subsided seven days after LPS injection. In the vitreous, a peak neutrophil count was observed at 24 hours (1224. 64±132.2) cells/eye that rapidly declined at 72 hours (342. 25± 47. 7) cells/eye. The levels of TNF-α and IL-1β in EO group were peaked at 24 hours with (996.18±89.45) and(5556±1440) pg/L, respectively;Persisted at 48 hours and began to decline rapidly thereafter. Seven days after LPS injection, levels of TNF-α and IL-1β returned to baseline with (22.16 ±5.84) and (73.7±18. 7) pg/L, respectively. LPS concentration in EO group decrease rapidly at 72 hours with (11.03±3.41) ng and disappear on days 7 with (0.22±0.08) ng after LPS injection. Conclusions Massive neutrophils infiltration, high levels expression of TNF-α and IL-1β and spontaneous elimination of bacterial elements in vitreous cavity were major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NF-α, IL-1β were in accord with LPS clearance process.  相似文献   
7.
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对17例17只眼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采用经平坦部的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进行治疗,随访2~14个月。 结果 术后有11例11只眼获得解剖复位,8例8只眼恢复光感,其中5例5只眼视力大于0.05,最好1例1只眼视力为0.2。 结论 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是有价值的,使视网膜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13-284)  相似文献   
8.
绝对期青光眼自发性眼球破裂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女 ,68岁 ,住院号 10 3 72 2。因右眼疼痛 ,流血 1天 ,于2 0 0 1年 1月 3日入院。 1年前因右眼反复疼痛 ,视物不见在外院诊断为“右眼绝对期青光眼”而放弃右眼治疗 ,单行左眼虹膜周切术。否认眼外伤史。入院体查 :右眼 :视力 ,无光感 ,眼球轻度外突 ,大量的眼内容物及瘀血块嵌顿于角膜缘的裂口处 ,有活动性出血。左眼 :视力 ,0 2 ,虹膜可见宽大的周边切口 ,眼底未见异常。诊断 :右眼球破裂 (自发性 ?)。急诊于局麻下行右眼眼内容物摘除术。术中见角膜自角膜缘处绝大部分游离 ,仅 9点位与巩膜相连 ,裂口沿角膜缘走向 ,较规则 ,裂口处…  相似文献   
9.
张志清  龙崇德 《吉林医学》2012,33(19):4066-4068
目的:Pentacam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和UBM在二期人工晶体固定术后观察中的比较。方法:本研究选择中山眼科中心2007年5月~2010年8月共24例(24只眼)行二期人工晶体固定术后采用UBM和pentacam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观察术后情况比较。结果:术后UBM和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检查结果呈高度相关(R=0.987),两者在前房深度、人工晶体倾斜和偏中心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UBM都能对人工晶体倾斜、偏中心进行观察,两者的检查结果一致性好。眼前段成像分析系统在观察角膜情况方面具有优势,UBM在观察睫状体和晶体双襻位置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米诺环素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眼内炎症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 SD大鼠玻璃体腔内1次注入LPS(1 μg)建立LPS诱导的眼内炎动物模型。在LPS注射前12 h和术中及术后连续3 d每天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45 mg/kg)。在LPS注入后6、12、24、48和72 h,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眼部炎症评分,组织病理学切片进行眼内浸润白细胞计数,并测定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和前房水蛋白质浓度。结果: 在LPS注射后所有时点,米诺环素治疗均可明显减轻LPS诱导的眼内炎症,明显抑制玻璃体腔内白细胞浸润[LPS注射后24 h,眼内炎组(EO)为(1 182.63±191.15)细胞/每眼,眼内炎+米诺环素治疗组(EMT)为(291.50±63.77)细胞/每眼, P<0.01]并下调玻璃体腔内TNF-α的分泌水平[LPS注射后24 h,EO组为(931.17±99.81)ng/L,EMT组为(353.02±71.67)ng/L, P<0.01]。与EO组比较,EMT组各时点前房水蛋白质浓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米诺环素通过抑制白细胞的眼内浸润和减少TNF-α的分泌,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眼内炎症反应。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白细胞眼内浸润和TNF-α分泌在LPS诱导的眼内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示米诺环素在细菌性眼内炎的潜在治疗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