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眼科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矫正方法(倒V形松解术)在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伴内眦赘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伴内眦赘皮的患者,采用倒V形松解术矫正内眦赘皮,赘皮切口线与下睑切口线相连续,双层缝合法矫正下睑内翻倒睫;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对患者的睑裂宽度、泪阜显露率、睫毛朝向、切口瘢痕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术后6个月,睑裂宽度、泪阜显露率、睫毛朝向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5%内眦切口瘢痕在术后6个月时不可见。结论倒V形松解术矫正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伴内眦赘皮,可取得功能和美观的双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 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42例49眼施行LASEK,术后随访6mo以上,记录角膜地形图、视力、屈光度数、角膜haze等情况。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1.0者32眼(65.3%),≥0.8者42眼(85.7%)。球镜度数±1.0D内者为45眼(91.8%),±0.5D内者为34眼(69.4%)。柱镜度数±1.0D内者43眼(87.8%),±0.5D内者为31眼(63.3%)。术后6mo 0.5级haze 4眼(8.2%),其余均为0级,无继发性圆锥角膜、继发性青光眼、切削偏中心等并发症。结论:LASEK治疗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先天性下睑倒睫分层缝合法与常规缝合法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4-06/2015-01在我院就诊的69例138眼先天性下睑倒睫患者均接受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按切口缝合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70眼,对照组34例68眼),观察组分层缝合法,对照组行常规缝合法,两组患者均随访6mo,术后1wk,1、6mo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1、6mo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8.57%,外观满意度分别为68.12%、97.10%、98.5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8.53%,外观满意度分别为14.93%、56.72%、88.06%。两组治疗有效率术后1wk,1、6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满意度在术后1wk,1、6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有效患者满意度在术后1 mo即达稳定,对照组有效患者满意度在术后随访中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先天性下睑倒睫缝合法中,分层缝合术式在治愈倒睫的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睑缘劈开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复杂上睑倒睫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1例(72眼)复杂上睑倒睫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睑缘劈开后行上睑睑板固定。A组(21例,38眼)行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B组(20例,34眼)行带蒂皮瓣转移术。随访时间≥6个月,平均(7.0±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倒睫矫正、转移瓣存活情况和预后转归,以及外观和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倒睫矫正、睑缘切口恢复及转移瓣存活良好,但均有轻度增厚,其中眼轮匝肌桥状瓣表面黏膜化,但外观几乎不受影响,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B组有2例因转移皮瓣上的毛发刺激有轻度不适感。两组中均有部分患者诉眼干及眼酸胀不适。结论采用睑缘劈开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或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复杂上睑倒睫均有确切的疗效,但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法更适用于皮肤毛发较多不宜行皮瓣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以期发现A型肉毒毒素抑制瘢痕的最佳时间。方法自2018年9月到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耳兔18只,兔耳健全,雌雄不限,体质量2~3 kg,制作瘢痕模型。根据A型肉毒毒素注射时间分为即刻组(A组)、10 d组(B组)、3周组(C组)共3组,每组均根据有无注射A型肉毒毒素分为注射组(A1组、B1组、C1组)和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并于注射30 d后取材,每组注射前取材作为注射前对照组(A0组、B0组、C0组)。共造模18只兔,36只耳,每耳4个瘢痕模型,共计模型144个,每小组模型16个(2只兔)。注射时于各创面3点及9点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40 U/ml),每点2 U。观察创面瘢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标本取材固定后行HE染色,镜下测量各组瘢痕的厚度、计算成纤维细胞数量以及血管数量,并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与排列。结果A1、B1、C1组瘢痕厚度增长量较A2、B2、C2组低,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瘢痕厚度差值A、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6,P<0.05)。成纤维细胞增长量A1组B2组,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成纤维细胞数量差值B组最大,A组次之,C组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35,P<0.05)。血管数量增长量A1组C2组,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血管数量差值A组>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89,P<0.05)。A1、B1、C1组分别较A2、B2、C2组胶原纤维增生少,纤维束排列相对有序。结论创伤后即刻、10 d、3周注射A型肉毒毒素均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其中创伤后即刻注射最佳。A型肉毒毒素可减少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纤维增生。血管数量减少可能是A型肉毒毒素抑制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比OrbscanⅡ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OrbscanⅡ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119例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OrbscanⅡ和Pentacam测得CCT平均值分别为(515.67±36.06)μm、(539.67±31.4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bscanⅡ测得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前后表面高度和瞳孔直径均显著高于Penta-cam;两种仪器测得角膜散光和前房深度无差异。结论两种仪器测得角膜地形图存在一定差异,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将二者测量结果简单替代。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