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就诊的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结果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症状为眼球突出及眼睑皮下肿物伴眼睑肿胀;最常见的体征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及眶压升高,其次为眼睑肿胀和扪及皮下肿物;除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眼眶者外,患侧眼底多无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变区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核磁共振检查示,病变区显示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影.病理检查见瘤细胞为圆形、椭圆形、上皮样多角形和梭形等,胞浆内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和S-100蛋白均呈阳性.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经随访0.5~6年,半数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眶内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多由脉络膜、结膜或眼睑蔓延而来,原发者甚为罕见.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特点可做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开眶术后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分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1998年3月至2003年7月期间住院行开眶术后斜视的诊治病例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2~柏岁,平均26.4岁;右眼4例,左眼5例.全部病例随访1~3年(平均1.4年).常规行远、近标准E视力表检查.眼前后节行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检查.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同视机检查法和视野弧检查法等.结果 开眶术后发生的斜视需手术矫正者共9例.大部分为瘢痕粘连引起的限制性斜视,占66.7%.9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受累肌瘢痕松解术、后徙术+缩短术、Jensen术等.术后眼位完全矫正6例,轻度欠矫2例,明显欠矫1例.4例术前有复视者,术后2例自觉复视消失,2例仅向某个方位有轻微复视,可耐受.所有患者眼球运动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眼眶术后发生的斜视需手术治疗者多为瘢痕粘连引起的限制性斜视,松解并后退粘连的眼外肌联合对抗肌缩短术或直肌联结术或肌移位术,术终用固定缝线将眼位固定于过矫位可获得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非典型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5~2004年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35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表现为白瞳者298例(85.1%),斜视29例(8.3%).非典型临床表现有:眼球震颤1例(0.3%),眼睑肿胀1例(013%),角膜水肿36例(10.3%),前房积血13(3.7%),"前房积脓"16例(4.6%),虹膜红变10例(2.9%),虹膜结节1例(0.3%).晶体混浊3例(0.9%),玻璃体积血1例(0.3%),视网膜脱离9例(2.6%),眼球痨5例(1.4%).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熟知其非典型临床表现可减少误诊漏诊,利于早期治疗,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ribosomalS6proteinphosphorylation,P-S6)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complex1,mTORC1)信号通路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翼状胬肉组织31例,正常结膜组织1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进行P-S6和CyclinD1的检测及比较。结果 Westernblot检测6例翼状胬肉组织中P-S6蛋白/S6蛋白表达(1.196±0.101)显著高于正常结膜组织(0.295±0.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翼状胬肉中P-S6、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25/25),正常结膜组织中P-S6阳性表达率为18.2%(2/11)、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9.1%(1/11),正常结膜组织与翼状胬肉组织中P-S6与CyclinD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翼状胬肉组织中P-S6与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2,P<0.05)。结论 mTORC1信号通路在翼状胬肉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TAM系统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而2型糖尿病患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但血清Gas6/TAM系统和SDF-1是否参与DR的发生尚不明确.目的 比较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血清Gas6和SDF-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D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3年1-8月收集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按198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增生型DR(PDR)组、单纯型DR(BDR)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每组30例,另纳入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志愿者30名.收集正常志愿者和糖尿病患者外周血2 ml,检测受试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Gas6、SDF-1α和SDF-1β水平,比较正常志愿者与DR患者上述检测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患者血清中Gas6、SDF-1α和SDF-1β质量浓度与血细胞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结果 正常对照组、NDR组、BDR组和PDR组血清中CHOL分另为4.93 (4.14,5.44)、5.02(4.35,5.69)、4.54(3.85,5.93)和5.99(5.11,6.89) mmol/L,其中PDR组血清中CHO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DR组和B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7、0.006).正常对照组、BDR组白细胞计数高于PDR组(P=0.034、0.015),BDR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PDR组(P=0.024),NDR组HDL-C高于PDR组(P=0.032).PDR组LDL-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R组和BDR组患者血清Gas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6),而PDR组患者血清Gas6水平高于BD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PDR组患者血清中SDF-1α水平明显高于BDR组(P=0.033);PDR组、BDR组患者血清中SDF-1β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11、0.008)和正常对照组(P=0.030、0.002).患者血清中Gas6质量浓度与血清中CHOL、TG、LDL-C浓度间均呈微弱正相关(r=0.285、0.200、0.241,P<0.05),血清中SDF-1α水平与SDF-1β水平间呈微弱正相关(r=0.190,P=0.038);血清中SDF-1β质量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微弱正相关(r=0.183,P=0.045).以血清Gas6为因变量,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HOL、TG、HDL-C、LDL-C、SDF-1α、SDF-1β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Gas6=170.791 +5.283CHOL(F=5.021,P=0.027). 结论 2型糖尿病导致的DR患者血清中Gas6、SDF-1α、SDF-1β水平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糖水平、炎性细胞和脂质代谢紊乱或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按摩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行电按摩治疗的167例(279眼)视神经萎缩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67例(279眼)中,256眼视力及视野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91.76%,其中视神经炎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率为93.20%.术中术后并发症有术中黑矇、球后出血、眼内出血、复视、斜视、上睑下垂、顽固性眼痛及葡萄膜炎等8种。8种并发症除1例眼痛3个月完全恢复外,其它均在4h-1d内恢复。结论 电按摩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好,并发症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8.
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的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导致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78年1月到1999年12月有临床随访资料的209例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采用logisics回归多因素与单因素统计学方法,比较复发与未复发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随访时间半年到21年(平均3.4年),随访结果示复发率为41%,性别、眼球突出度与复发相关。男性比女性容易复发,男性复发率为52%,女性25%;眼球突出度越重,复发率越高;临床类型中,泪腺型的复发率最低,为17%,弥漫型为最高,达100%,其它类型为前眶占位44%,后眶占位54%,肌炎型75%,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类型与复发相关。年龄、眼别、眼睑或结膜充血、眼部疼痛、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和发病时间等均未显示与复发发生相关。结论男性患者、眼球突出度高的病人易于复发;临床亚型中的弥漫型与肌炎型复发率高,但统计学分析未显示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相关病理因素,探讨评估患者预后的病理学指标.方法 对1995-2004年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眼球摘除并病理确诊的12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单眼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8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断端浸润(χ2=114.150,P=0.000)、巩膜浸润(χ2=35.080,P=0.000)、眶组织浸润(χ2=28.765,P=0.000)、虹膜浸润(χ2=18.242,P=0.000)、睫状体浸润(χ2=11.495,P=0.001)和角膜浸润(χ2=10.240,P=0.001)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筛板后浸润(P=0.045,Wald值4.013)和视神经断端浸润(P=0.000,Wald值37.559)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检查有广泛脉络膜浸润、巩膜浸润、眶组织浸润、视神经筛板后浸润和视神经断端浸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患者147例(239只眼),其中78例(126只眼)除常规应用西医治疗外,同时应用滋阴化瘀止血中药。另外69例(113只眼)作为对照组,仅以西医治疗。2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时间为4周。结果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改变为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