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对近视眼圆锥角膜的筛查。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眼科接受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的125例患者(共218眼)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系统进行角膜曲率、屈光度、角膜散光度、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及进行角膜形态学描述。结果通过对125例近视眼患者进行疾病筛查显示,有1例患者表现为亚临床圆锥角膜,右眼-9.5DS∝-2.0DC85°角膜屈光力为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8,中央角膜厚度为460μm;左眼-6.0DS∝-1.5DC175°,角膜屈光力为46.5D,最佳矫正视力为1.0,中央角膜厚度为410μm;角膜地形图显示于左眼下方出现扇形红色岛状隆,右眼角膜地形图正常;通过对125例近视眼患者进行疾病筛查显示有7例患者表现为可疑。结论角膜地形图在近视眼圆锥角膜的筛查应用中具有积极导向,可用于早期诊断圆锥角膜病变,为临床近视眼的诊治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配戴减少周边远视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AMSPL)和普通球柱镜框架眼镜(SPL)对近视儿童眼部各参数的影响,确定AMSPL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随机抽取2017-07/2018-02于我院眼科中心配戴AMSPL的8~14岁近视儿童50例作为AMSPL组,同样抽取年龄、近视程度及配镜时间相当的SPL配戴者资料50例作为SPL组。检查两组患者眼压、睫状肌麻痹下的屈光状态、远距水平隐斜、近距水平隐斜、AC/A等双眼协动参数。

结果:AMSPL组儿童配戴初期舒适程度略低于SPL组,主要为周边视物模糊,但1mo后两者无差异; AMSPL组屈光不正度数年平均增长-0.62±0.50D,SPL组年平均增长-0.77±0.48D(P=0.072); 对于8~10岁近视儿童AMSPL组屈光不正度数年平均增长(-0.71±0.41D)低于SPL组(-1.05±0.3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4,P=0.041); AMSPL组和SPL组远距水平隐斜、近距水平隐斜、AC/A等双眼协动参数无差异(P>0.05)。

结论:配戴AMSPL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发展,尤其对于低龄近视儿童(8~10岁)效果较明显。配戴AMSPL与SPL相比眼部参数无明显变化,这表明近视儿童配戴AMSPL与SPL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针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87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值、视盘水肿程度等指标并进行分析和统计,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激素治疗后,患者的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视野平均缺损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复方樟柳碱针剂联合激素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 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是指在外科手术康复过程中,出现肌肉无力、失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是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其他并发症发生,影响患者快速康复.理想的动物模型对于POFS病因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POFS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视下行巩膜单一通道睫状突眼内激光光凝治疗无晶状体眼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8例(28眼)无晶状体眼性青光眼作11点位扁平部巩膜穿刺口,3点位透明角膜缘做眼内灌注,术中将810nm、0.5w二极管激光导管经平坦部切口插入,结合巩膜外顶压,根据术前眼压情况选择显微镜直视下进行90°~200°范围光凝。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眼内组织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结果术后眼压逐渐下降,与术前眼压(42.34±7.55)术后最后1次随访眼压(18.34±1.9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71,P=0.011〈0.05)。结论经巩膜单通道行眼内光凝睫状突治疗无晶状体眼青光眼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弱视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4例84眼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参差性弱视类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mo,1a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分析矫正视力与立体视觉的相关性.结果:患者84 例84眼经LASIK术治疗3、6mo,1a后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立体视锐度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治疗后3、6mo,1a矫正LogMAR视力和立体视锐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组治疗后3、6mo,1a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年龄≥30岁组(P<0.05).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后3、6mo,1a立体视锐度值较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矫正LogMAR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LASIK术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的提高与立体视力下降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LASIK术能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矫正视力及立体视觉,但患者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受年龄与弱视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人群中圆锥角膜的发病现状和长期佩戴RGPCL对圆锥角膜的防治效果。方法在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至我科就诊且发现屈光不正的青少年患者中,利用自动电脑验光仪、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式眼压计测眼压、眼底检查和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查。共检出64例圆锥角膜患者,对上述64例患者予以长期佩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和长期随访。结果 (1)1435例屈光不正患者中,发现64例(117只眼)临床期圆锥角膜或亚临床期(潜伏期)圆锥角膜患者,患病率为4.46%;其中,单眼患者11例,双眼患者53例,64人中有7例双眼病变分类不同。按照其临床分级,53眼为亚临床期(可疑),40眼为轻度,24例中度。(2)通过一年的观察随访,38例接受戴RGPCL矫正视力的患者病情均未进展至重度或完成期,佩戴一年后患者视力较佩戴前有所恢复、角膜散光有所降低(P0.05),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特征、平坦K值、陡峭K值、平均K值等指标则变化不大(P0.05)。(3)26例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在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期间,其中3例患者病情进展并中途配RGPCL矫正视力,患者前后平均矫正视力略有下降,陡峭K值有所上升(P0.05),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特征、平坦K值、平均K值等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圆锥角膜的患病率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存在视力下降、近视加深较快、高度散光的人群可能患有圆锥角膜。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圆锥角膜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有助于改善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视觉质量并延缓病情进展;即使是对于亚临床期的圆锥角膜病患者,也应尽早佩戴RGPCL防止其进展为临床期圆锥角膜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配戴减少周边远视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AMSPL)和普通球柱镜框架眼镜(SPL)对近视儿童眼部各参数的影响,确定AMSPL配戴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于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配戴AMSPL的8-14岁的近视儿童50人作为实验组(AMSPL组),同样抽取年龄、近视程度及配镜时间相当的SPL配戴者资料50人作为对照组(SPL组)。对两组试验对象进行配戴舒适度、眼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近距立体视、中心视野等眼部参数检查,分析配戴AMSPL对近视儿童眼部参数的影响,以确定AMSPL配戴的安全性。结果 AMSPL组儿童配戴初期舒适程度略低于SPL组,主要为周边视物模糊,但一个月后两者无明显差异;AMSPL组和SPL组在眼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近距立体视、中心视野等眼部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AMSPL初期舒适程度略低于SPL,但一个月后两者无明显差异;配戴AMSPL与SPL相比眼压、角膜曲率、近距立体视、中心视野等眼部参数无明显差别,这表明近视儿童配戴AMSPL与SPL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基于“同伴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在科学学位研究生医学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方法 纳入2017~2021年麻醉学专业、药理学专业及激光医学专业培养并获得学位的21名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根据其是否采用基于“同伴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分为对照组(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学生10人)和研究组(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学生11人),比较分析两组研究生的课堂表现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及总成绩,以及在毕业时所发表论文数量及所取得的各项奖励成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基于“同伴教学法”模式培养的研究组研究生在课堂表现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生毕业时发表统计源论文、SCI论文及获得的相关奖励成就数量更多(P<0.05)。结论 “同伴教学法”在科学学位研究生医学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