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单眼发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与其对侧眼和健康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门诊确诊为POAG的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的患者(POAG组)以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参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扫描信号强度(SS)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黄斑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20年9─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测量平均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 (mGCIPL)厚度和黄斑6 mm×6 mm浅层血流密度。提取血流密度(VD)、灌注密度(P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纳入SS为8、9、10的患者,并分为SS8组、SS9组和SS10组。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比较3组间VD、PD和FAZ参数之间的差别。采用 Spearman检验分析黄斑VD和PD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S、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以及mGCIPL厚度对黄斑浅层血流的影响。结果:75例(75眼)健康人纳入研究,其中SS8 组20眼,SS9组20眼,SS10组35眼。黄斑总体V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9.86, P<0.001)。黄斑总体P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5.51,P<0.001)。3组间FAZ 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分析显示黄斑总体VD和总体PD呈正相关(r=0.978,P<0.001)。多 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平均mGCIPL厚度值每减少1 μm,总体VD减少0.05 mm-1,总体PD减少0.002; SS每减少1个单位,总体VD减少0.55 mm-1,总体PD减少0.02。年龄、性别和SE对VD和PD无影响。 结论:在SS为8以上的扫描中,正常人黄斑FAZ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别,但是在黄斑VD和PD不同信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解读旁中心凹区域血流参数时需要考虑信号强度差别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分辨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扫描速度及轴向分辨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视网膜层间算法的应用,使得黄斑内层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成为可能。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关注于视网膜内层厚度在青光眼中改变,发现黄斑结构损害与功能丢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效率。(国际眼科纵览,2016,40:150-155)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将3D视网膜结构转变成2D平面图像的光学过程。由于视网膜成像快速、便捷,在眼科领域广泛被应用,尤其在眼底病的筛查、诊断、治疗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的应用,出现了非散瞳的视网膜成像方法,其图像清晰且可分层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眼底疾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会出现非病理性丢失、轴突变薄,其中RGC的改变为树突减少,而数量保持稳定;青光眼也会出现弥漫性和局部性RGC凋亡及轴突丢失.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以间接反映RGC及其轴突的改变,可鉴别年龄相关性和青光眼性RGC改变.在20~50岁年龄相关性改变对OCT检测的结果影响很小,OCT参数的进行性改变提示青光眼进展;50岁以上者年龄相关性改变出现,与功能损害一致的局部OCT参数改变提示青光眼进展.  相似文献   
6.
霍妍佼  黄萍  张绍敏  张纯 《眼科研究》2010,28(3):193-197
目的研究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对急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各16只。2种小鼠分别随机取6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0只作为模型组。采用前房穿刺的方法建立缺血一再灌注模型,每只小鼠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模型对照眼。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技术,观察并计数再灌注后21d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同时进行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再灌注后21d视网膜形态并测量内核层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CID小鼠和C57BL/6小鼠的RGCs形态和数量、视网膜结构及厚度均无明显差异。视网膜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21d,SCID小鼠RGCs的存活率为91%±5%,C57BL/6小鼠RGCs的存活率为78%±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SCID小鼠实验眼内核层厚度为(33.52±2.13)μm,模型对照眼为(34.06±3.00)μ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7BL/6小鼠实验眼内核层厚度为(22.44±1.70)μm,模型对照眼为(31.06±3.75)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急性高眼压模型中,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小鼠RGCs的存活率较高,视网膜损伤明显轻于野生型C57BL/6小鼠。  相似文献   
7.
背景 黄斑囊样水肿(CME)可由多种眼底疾病导致,目前主要的无创临床诊断方法为彩色眼底照相和频域OCT(SD-OCT),OCT对于CME的断层形态和定量分析较好,但是对水肿的范围评价欠佳.基于激光扫描共焦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对组织穿透性好,分辨率高,采集的眼底像清晰,对比度好,但是对于CME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 目的 评价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8-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ME患者24例24眼,采用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黄斑区进行放射状扫描和线扫(45°×45°,49个水平扫描),分别获得伪彩成像、绿光(532 nm)反射成像和红外光(785 nm)反射成像,应用EasyScan软件(1.2.2版)进行图像分析,并用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和SD-OCT对患眼眼底进行成像,由专业的眼底病医师对每个图像的清晰度进行分级,并依CME图像和边界的清晰度进行评分. 结果 本组患者CME的原发病包括黄斑前膜(ERM) 10例1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6例6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例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3例3眼和CRVO合并BRVO1例1眼.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CME像,但边界不清;cSLO视网膜成像可见明显的CME范围,边界清晰.CME区cSLO视网膜成像的伪彩成像、IR反射像和绿光反射像清晰度平均评分分别为3.21±0.78、2.67±0.96和2.54±0.83,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1.33±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为CME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测得的正常成年人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随年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进展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 年6-9 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共195例(390眼),年龄21~90岁,以10岁为一组,分为7组(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 岁、71~80 岁、81~90 岁)。应用HD-OCT进行pRNFL厚度平均值及各个区域厚度参数测量,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pRNFL厚度的差异,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矫正,探讨年龄、性别、眼压、等效球镜度(SE)对pRNFL厚度平均值的影响。结果:最终195 例(352 眼)的数据用于分析,pRNFL厚度为(96±10)μm;在21~90 岁之间,随着年龄增加,pRNFL厚度平均值减少0.21 μm/年(χ2=46.34,P<0.001);pRNFL厚度在40 岁和70 岁后分别出现陡坡样下降,其间pRNFL保持相对稳定。除年龄因素外,pRNFL变薄与SE向负值方向发展有关(β=-1.49,χ2=11.93,P=0.001),而与性别(β=0.73,χ2=0.34,P=0.560)和眼压(β=-0.24,χ2=2.10,P=0.148)无关。结论:pRNFL厚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薄,在40 岁和70 岁后分别出现陡坡样下降。pRNFL变薄与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增高有关,而与性别和正常范围内的眼压波动无显著相关。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进展分析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霍妍佼  郭彦  洪洁  王怀洲  王宁利 《眼科》2013,22(6):374-377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Cirrus-HD OCT)测量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参数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30例早期青光眼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方法 应用Cirrus-HD OCT进行黄斑区及其分区域GCIPL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测量。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参数区分正常眼与青光眼的能力。主要指标 GCIPL与RNFL的厚度和两者的AUC值。结果 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GCIPL和RNFL各参数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平均GCIPL厚度分别为(85.43±5.27)μm和(69.30±7.71)μm;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0.98±7.98)μm和(78.80±10.38)μm(P<0.001)。GCIPL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者是最小值(minimum)和颞上区域(superotemporal),AUC均为0.985;其他AUC较高的参数依次为平均值(average)(0.971)、下方区域(inferior)(0.941)、颞下区域(superotemporal)(0.934)和鼻上区域(0.907)。视盘周围RNFL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者是平均值(0.990)。结论  Cirrus-HD OCT测得的GCIPL厚度参数与视盘周围RNFL厚度参数类似,具有较好的区分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能力,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