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0例(32眼)无晶状体性青光眼接受治疗,分析术后末次治疗后第三个月的眼压、视力和眼部症状.结果 术前眼压28-64mmHg,平均(34.56±14.63 mmHg),末次光凝术后第三个月眼压(26.47±6.52 mmHg),4眼需要二次手术,并发症:3眼(9.37%)有前房出血,12眼(37.50%)有前房闪辉反应,5服(15.63%)有角膜后沉着物.结论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有较其它治疗方式而言,是治疗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要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37眼)先天性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术后观察眼压、角膜横径、杯盘比值、滤过泡及并发症。病例随访12~24mo。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8.5±6.5mmHg,最后一次随访时眼压15.2±5.5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成功率94%(IOP<21mmHg)。术后28眼有功能性滤过泡,所有病例角膜横径和杯盘比值稳定,无浅前房,玻璃体脱出,虹膜粘连及眼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青光眼初始病因不明,所以青光眼仍没有统一的分类。就目前对青光眼的认识,可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混合型青光眼及先天性青光眼四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10例(10只眼)难治性青光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和晶状体切除后在眼内镜下行激光睫状体光凝,激光能量0.6~0.87/,时间0.5s,光凝下方180°~220°范围,光凝30~40点。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10例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7例,不变者1例,不配合者1例,1例睫状体光凝术中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选择性小梁激光成形术(SLT)治疗各类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的疗效观察。方法79例(93眼)根据种族的不同(小梁Seheie色素分级)、年龄及眼压情况分为3组,采用国通公司倍频Q-开关。532nmND:YAG激光器,单脉冲,时间为3ns,波长532nm,光斑直径400μm,脉冲能量设置0.4~1.6mJ。术前在盐酸奥布卡因表麻下放置前房角镜,瞄准功能小梁网,选择相应的脉冲能量、象限范围和激光点数进行治疗或重复治疗。术后随访眼压(1h、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眼底及视野。结果3个组79例(93眼)术前1年平均眼压依次为(23.1±6.3)mmHg、(26.52±6.1)mmHg和(29.52±6.1)mmHg;术后1年眼压依次为(12.52±4.3)mmHg、(15.58±4.7)mmHg和(16.65±4.5)mmHg。术前与术后眼压相比有显著下降(P〈0.01)。3个组眼底C/D比,术前为0.50~0.70±0.15~0.13;术后为0.57~0.68±0.16~0.42。视力:术前0.85~0.57±0.32~0.29;术后0.91~0.58±0.30~0.27,两者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T对各类POAG均有显著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角膜内皮炎合并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合并青光眼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来我院收治的19例(20只眼)角膜内皮炎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角膜内皮损害的典型症状,伴有眼压升高、视野缺损,经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前房穿刺术或小梁切除治疗后,随访8个月至1.5年,药物治疗有5只眼复发(45.45%),视力提高5只眼(45.46%),角膜透明3只眼(18.18%);前房穿刺术1只眼复发(25.00%),视力提高2只眼(50.00%),角膜透明2只眼(50.00%);小梁切除术者无复发,视力提高3只眼(60.00%),角膜透明4只眼(80.00%)。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控制眼压,症状改善,晚期复发率低。结论角膜内皮炎的诊断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如合并青光眼,应用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前房穿刺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tue angle-closure glaucoma,PAACG)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急性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33例33眼的LPIP治疗的远期效果,主要观察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房角粘连的变化。以不使用或使用不超过3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视为眼压控制。结果:患者24眼随访21~37mo,眼压成功控制,其中15眼使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9眼因眼压控制不满意最终行小梁切除术,其中6眼于LPIP后3d内手术治疗,另3眼分别于LPIP后18,42d;9mo手术治疗。LPIP治疗后短期内27眼房角粘连不同程度开放,6~12mo后,6眼的房角粘连程度较治疗早期扩大。LPIP治疗后3眼出现核性白内障,其中1眼于激光后3a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论:LPIP是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患者在激光后不同时间出现眼压升高,房角再次粘连,应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阀(ahmed glaucoma valve,AGV)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2例3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AGV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观察术后浅前房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效果,并与对照组22例24眼按常规方法行AGV植入术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为3/32(9.4%),对照组为8/24(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7,P=0.026),术后早期低眼压:观察组为10/32(31.3%),对照组为14/24(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8,P=0.043),引流管阻塞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1mo时眼压≤2.8kPa者:对照组15/24(62.5%),观察组28/32(87.5%)。随访6mo,观察组总成功率17/32(53.1%),对照组总成功率13/24(5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V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可调节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4例(7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对照组(B组)43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2~20月,观察两组术后有无浅前房形成、术后眼压的变化及住院天数等。结果A组无浅前房发生,B组16眼(22.22%)发生术后浅前房(P〈0.01)。A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1.5±0.8)mmHg;B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2.1±1.0)mmHg(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9.0±2.5)d;B组平均住院时间(12.0±3.6)d(P〈0.01)。结论可调节缝线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与常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