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31岁男性,因"双眼视力下降10 d"就诊,双眼最佳矫正视力0.12,左眼玻璃体腔可见少量细胞,双眼黄斑区点状黄白色病灶,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显示黄斑区高反射样物质累及视网膜全层,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晚期显示双眼视盘呈强荧光;初步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后症状好转.然而3.5个月后左眼复发,广...  相似文献   
2.
<正>资料 患者女性,40岁。因左眼视力丧失5 d,右眼视力骤降3 d于2020年5月26日至本院就诊。5月1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模糊,伴眼红、眼痛,当地医院给予消炎滴眼液治疗,无明显好转。5月21日左眼视力丧失,2 d后右眼视力骤降。既往脱发病史,否认皮疹、关节肿痛;否认流产史;家族史:同胞妹妹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眼部检查:右眼矫正视力光感,左眼矫正视力无光感。双眼眼压正常。双眼眼睑肿胀。右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角膜后沉着物(+),房水闪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水肿,静脉迂曲扩张,动脉变细;右眼视网膜广泛点状及火焰状出血,黄斑区樱桃红斑;右眼视网膜弥漫火焰状出血伴血管旁渗出(图1)。眼部B超:双眼视网膜水肿伴球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 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增生性肿瘤的多种眼底影像学检查方法图像特征及激光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增生性肿瘤14例14只眼的眼底影像学检查资料,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40.7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视力、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B超后确诊,部分患眼进行了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患眼的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B超及OCT图像特征。并对部分病例行相应治疗干预。结果:13例因视力下降,部分伴有黑影飘动来诊,视力0.1~0.8,黄斑水肿,多伴硬性黄色点状渗出。12只眼出血渗出隆起病灶位于周边部下方包括鼻下颞下居多;B超检查病灶为中高回声实质占位病灶隆起在1.26~2.2 mm,基底最大直径2.4~8.3 mm,伴视网膜浅脱离水肿及局部出血渗出;1例玻璃体出血;FFA隆起病灶早期充盈,动静脉期开始渗漏,瘤体-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周围有出血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12例患者伴有黄斑部血管渗漏;OCT检查;黄斑部水肿12例,3例OCT显示病灶位于视网膜内层,反射高团块状病灶。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选择性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激光光凝病灶及附近毛细血管无灌注区3例,光凝与anti-VEGF联合治疗1例,PDT治疗2例,PDT联合anti-VEGF治疗1例,7例患者因不同原因未接受治疗,其中1例因玻璃体积血持续进展(视力FC/BE)于1个半月后行玻璃体切除加光凝手术,1例6个月后发展为牵引性视网膜脱离(HM/BE)行玻璃体切除光凝视网膜复位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12~48个月)。结论:血管增生性肿瘤病灶多位于周边部,可致黄斑水肿渗出,荧光血管造影,B超及OCT多种眼底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有助于全面了解血管增生性肿瘤疾病的表现特征,自然病程可发展为玻璃体出血甚至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临床表现采取激光光凝PDT治疗,必要时联合anti-VEGF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眼位散开术(ADS)治疗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ADS治疗的有集合阻滞的INS患者。患者均行矫正视力检查,采用整形量角器测量患者注视5 m调节性视标时的代偿头位,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患者融合功能,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其看近立体视锐度,均行三棱镜耐受试验并行双侧内直肌后徙3~4 mm。结果 6例INS患者接受ADS治疗,术后随访3~12月,平均9.8个月。其中,术后代偿头位4例治愈,1例改善,1例无效;术后单眼和双眼矫正视力3例提高,3例无改变;术后立体视锐度2例提高,4例不变。术后眼位过矫1例。结论 ADS对有集合阻滞的INS有较好的疗效,但有发生继发性外斜视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 INS)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11例INS合并水平性斜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患儿的矫正视力、异常头位( anomalous head postures, AHP)、眼位及立体视锐度。手术设计原则为:在注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斜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并存的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该手术量根据注视眼的手术量进行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11例中,合并外斜视6例,内斜视5例;5~15岁,平均(9.0±4.7)岁;平均随访(9.4±5.3)个月。术后5例AHP治愈,6例改善;9例眼位正位,2例欠矫;6例双眼视力增进≥2行,4例双眼视力增进1行,1例双眼视力不变。结论对于INS合并水平性斜视患者,按照在注视眼上设计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上设计并调整手术量以矫正斜视的原则,可达到矫正AHP和眼位、改善视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其手术疗效。 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11例INS合并水平性斜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患儿的矫正视力、异常头位(anomalous head postures, AHP)、眼位及立体视锐度。手术设计原则为:在注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斜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并存的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该手术量根据注视眼的手术量进行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均≥6个月。 结果 11例中,合并外斜视6例,内斜视5例; 5~15岁,平均(9.0±4.7)岁;平均随访(9.4±5.3)个月。术后5例AHP治愈,6例改善;9例眼位正位,2例欠矫; 6例双眼视力增进≥2行,4例双眼视力增进1行,1例双眼视力不变。 结论 对于INS合并水平性斜视患者,按照在注视眼上设计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上设计并调整手术量以矫正斜视的原则,可达到矫正AHP和眼位、改善视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