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对比三棱镜排镜法和同视机法对正常儿童的融合性辐辏和融合性分开运动检查的异同.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8~15岁无眼部疾患并且进行充分屈光矫正的儿童100例,分别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法测量融合性分开运动和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各种检查均重复3次,取平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当三棱镜排镜分别放置在主导眼和非主导眼时,融合性辐辏运动和融合性分开运动看远和看近时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数据呈正相关(辐辏运动r=0.60,P<0.01,分开运动r=0.46,P<0.05) 视远时,无论融合性辐辏还是融合性分开运动,分别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检查的破裂点和恢复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棱镜排镜法在检测正常儿童看远的融合性辐辏与分开运动时与同视机法可获得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青年糖尿病患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搜集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就诊的45岁以下,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且合并有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联合行内界膜剥除,分为单纯玻璃体切割组和联合内界膜剥除组,分析两组的视力预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及术后糖尿病黄斑水肿反复治疗需求情况。结果 研究搜集34例患者(41只眼),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玻璃体切割组纳入18只眼,患者平均年龄(40.67±5.25)岁。联合内界膜剥除组纳入23只眼,患者平均年龄(42.48±4.01)岁。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不具有统计学差异,黄斑厚度在术后第1个月(t=-2.603,P=0.013),第3个月(t=-2.463,P=0.018)具有显著差异,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1.881,P=0.067)。根据病情需要,两组在3个月、6个月再次需要玻璃体注药治疗的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青年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安全有效治疗措施,但并不必要对所有患者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社区人群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全身性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60岁以上常住居民2853例(5686只眼)的体检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309例(2600只眼),女性1544例(3086只眼);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5.3±4.6)岁。现场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一般体格检查、眼部常规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将符合IMEM纳入标准者定义为IMEM组;在其他无黄斑前膜人群中匹配性别和年龄,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1比例人群定义为对照组。本研究采集的年龄、腰围、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及血生化指标,采用(±s)表示,两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高血压病史等全身慢性疾病病史,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IMEM相关的全身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2853例(5686只眼)居民中,患有IMEM者177例(212只眼)。其中,男性62例(70只眼),女性115例(142只眼),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5±5.2)岁。两组基本情况比较中,腰围、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3,2.26,-3.21,2.13;P<0.05)。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52,4.98;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腰围、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等全身因素与IMEM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0,0.62,1.03,0.99,1.81,0.91;95%CI:0.38~0.96,0.41~0.94,1.01~1.04,0.98~0.998,1.25~2.63,0.84~0.994;P<0.05)。去除具有共线性的指标和混杂因素后,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腰围和低密度脂蛋白两项全身因素与IMEM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3,2.15;95%CI:1.01~1.05,1.41~3.26;P<0.05)。 结论腰围大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是60岁以上人群发生IMEM的全身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 弱视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有关,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synapsin参与视皮层的突触可塑性过程,而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常规蛋白激酶C γ亚型(cPKC-γ)可能是synapsin的上游激酶之一,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是否发挥或如何发挥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观察随着小鼠发育其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异常视觉经验对cPKC-γ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36只,分别于出生后(P)7、14、21、28、35、42 d各选6只小鼠,取其两侧视皮层用于研究正常小鼠随鼠龄增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外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2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发育期组和成年期组,每组12只.发育期组取6只P14小鼠行右眼上下睑缝合术以制备单眼剥夺(MD)模型,其余6只小鼠不进行干预作为对照,至P28取小鼠左右两侧视皮层;成年期组取6只P60小鼠以同样方法制备MD模型,其余6只不作干预作为对照,至P74取小鼠两侧视皮层.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小鼠两侧视皮层内cPKC-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P7小鼠可见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微弱表达,表达量的相对值分别为(39.74±11.22)%和(40.78±10.37)%,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21小鼠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表达量达峰值,分别为(138.68-±15.73)%和(138.47±23.48)%,此后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并稳定.不同鼠龄正常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鼠龄=57.174,P=0.000),各组小鼠左侧与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左右=0.059,P=0.809).发育期组MD小鼠与成年期组MD小鼠间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鼠龄=1.798,P=0.159),各组MD小鼠与正常对照小鼠间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04,P=0.749). 结论 正常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相一致;MD对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影响,但是否对cPKC-γ蛋白的活性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 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控制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双眼偏斜角度;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采用1 Δ~40Δ的水平三棱镜排镜及调节性视标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恢复点和恢复易度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测量参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患儿右眼和左眼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95±1.63)D和(-2.01±1.73)D,受检眼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分别为(36.67±15.69)Δ和(38.25±14.83)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13、-0.57,均P>0.05).患儿视远及视近时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s=-0.41,P=0.03;rs=-0.56,P<0.01);而视远及视近融合性分开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s =0.05,P=0.78;rs=0.04,P=0.75).无论辐辏融合还是分开融合,融合恢复易度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融合性辐辏运动破裂点的检测能较好地提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有可能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苏庆  韩松  郗平  李俊发  傅涛 《眼科研究》2014,(5):388-391
背景 视觉发育可塑性与弱视治疗时间和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synapsin(突触素)作为一种突触前特异性蛋白家族,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动态观察正常小鼠视皮层内synapsin蛋白表达水平(T-synapsin)及其磷酸化水平(p-synapsin)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 选用清洁级健康新生C57BL/6小鼠42只,分别于出生后第7、14、21、28、35、42、60天取左右两侧视皮层,每个时间点选6只小鼠.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内不同亚型synapsin的表达量及其位点1的磷酸化水平. 结果 正常C57BL/6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随生长和发育发生动态变化,出生后第7、14、21、28、35、42天,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的表达量分别为成年小鼠(出生后第60天,P60)表达量的(21.32&#177;3.27)%、(56.27&#177;10.18)%、(77.05&#177;10.05)%、(83.75&#177; 10.52)%、(94.69&#177;11.46)%和(98.75&#177;5.86)%,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38,P<0.001),其中P7、P14、P21、P28组表达量明显低于成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35、P42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0 798);不同亚型T-synapsin在视皮层中的表达趋势随小鼠的生长和发育略有不同,其中T-synapsinⅡa、Ⅲa增长相对缓慢,P60时仍呈增长趋势,不同鼠龄间T-synapsinⅡa、Ⅱb、Ⅲa表达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92、55.595、39.172,P<0.001);p-Synapsin Ⅰ a/b的表达在出生后随小鼠的发育而逐渐增高,P21左右达高峰,为成年小鼠磷酸化水平的(2.86&#177;0.17)倍,此后迅速下降,成年后维持低磷酸化水平,不同鼠龄间小鼠视皮层中p-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20,P<0.001).结论 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量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动态变化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synapsin可能参与视觉发育敏感期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在临床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9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及FF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情况。结果 63例患者经FFA检查确诊59例,诊断正确率为93.7%,常规眼底检查确诊42例,诊断正确率为66.7%,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选取行FS-LASIK患者22例(22眼)及行SMILE患者30例(30眼)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对比2种术式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的角膜波前像差。结果 FS-LASIK术后1周球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517±0.193)μm、(0.096±0.146)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术后1个月球差、水平彗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534±0.178)μm、(0.151±0.263)μm、(0.088±0.152)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术后1周球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361±0.189)μm、(0.017±0.147)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术后1个月球差为(0.382±0.178)μm,与术前相比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间球差、倾斜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3、2.647、2.391,均为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以球差、彗差、倾斜三叶草为主;SMILE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以球差为主。FS-LASIK和SMILE术后早期球差、倾斜三叶草、总高阶像差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和交叉视差的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58例,分别于初诊、治疗1、3、6个月时进行检影验光检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采用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图片检测患儿远立体视觉。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弱视患儿视力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的基础视力和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立体视锐度恢复较好[近零视差与基础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92X+3.13(F=9.203,P〈0.01);近零视差与终末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81X+3.23(F=9.886,P〈0.01);同视机远立体视觉的恢复早于随机点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中,近零视差首先恢复,交叉视差随之,非交叉视差最后恢复。并且这种恢复规律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更为明显。结论在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顺次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