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通过不同诊断者(初诊医师和盲诊医师)及不同诊断方式[免散瞳数码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双向评估社区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探讨和摸索社区筛查DR的最优方式。方法横断面研究。横向实验由2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别对932张免散瞳眼底彩色照片(后文简称照片)进行视网膜病变程度诊断分级,评估初诊(筛查现场拍照后立即进行诊断分级)和盲诊(在完全不了解患者视敏度和眼部条件的情况下仅依据照片进行诊断分级)的诊断一致性;纵向实验由同一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别对239张照片和239份FFA结果进行诊断分级,评估2种诊断方式的一致性。在诊断有或无DR的一致性方面,作为二分类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评价;在DR不同分级诊断的一致性方面,作为多分类数据,采用Kendall检验进行评价。结果横向实验中,初诊和盲诊在诊断有或无DR方面的Kappa值均为0.473。两者的DR不同分级诊断Kendall值为0.530,具有中度一致性。无明显视网膜病变671眼(72.0%),有视网膜病变261眼(28.0%)。纵向实验中,照片和FFA在诊断有或无DR方面的kappa值均为0.694。两者的DR不同分级诊断Kendall值为0.721,具有显著一致性。无明显视网膜病变92眼(38.5%),有视网膜病变147眼(61.5%)。结论由2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别采用初诊和盲诊的方法对免散瞳数码眼底彩色照片进行疾病程度诊断分级的筛查模式,可以作为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优化筛查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03/2019-03我院慢性泪囊炎患者160例166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组80例82眼,改良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组80例84眼,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和满意度分别为,常规手术组:75.6%、17.1%、92.7%和73.8%,改良式手术组:90.5%、5.9%、96.4%和92.5%,两组患者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联合引流管置入治疗近端泪小管阻塞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06/2018-06在我院眼科确诊的近端泪小管阻塞患者52例61眼,均行经鼻入路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联合引流管置入术,引流管在泪道内留置2~3mo后拔除,术后随访6~12(平均7.3±2.2)mo,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开放泪小管,并顺利置入引流管。末次随访,52眼治愈(85%),5眼好转(8%),4眼无效(7%),总有效率93%,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全身及局部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联合引流管置入术治疗近端泪小管阻塞,术中可以精准定位泪小管阻塞段并充分开放正常段,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577 nm激光多点扫描模式与单点模式一次完成黄斑区格栅光凝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患者42例患者48只眼。将其随机分为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多点扫描组采用多点C字形扫描模式。单点模式组采用单点模式。治疗前1 d及治疗后1 d,1、2、6、12个月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此评判其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后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MS),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情况。对比观察两种激光扫描模式消退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并计算激光能量密度。结果:单点组:治疗后6个月BCVA较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与治疗前相比降低,黄斑水肿减轻;MS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扫描激光组:治疗后6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水肿减轻;MS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77 nm单点激光、多点扫描激光治疗DME均能有效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分析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改变,评估治疗疗效。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CSC患者30例30只眼,采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于治疗后1个月复查。比较治疗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改变情况。结果:30例CSC患者治疗BCVA为(0.46±0.13),治疗后1个月(0.79±0.22);治疗前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497±100.31)μm,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52.89±81.26)μ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能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手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将2015-01/2018-01我院收治的PDR Ⅵ期患者(94例112眼)按OCT情况分为黄斑病变组(61例70眼)与无黄斑病变组(33例42眼),比较两组随访6mo视力、黄斑区P1波振幅密度和视网膜复位情况,以视力改善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分析PDR Ⅵ期术后疗效和影响因素。

结果:无黄斑病变组术后6mo视力分级优于黄斑病变组(P<0.05)。术后6mo黄斑病变组(1+2)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无黄斑病变组(P<0.05)。所有患者中,患眼1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95眼(84.8%),2次复位10眼(8.9%),3次复位2眼(1.8%),4次复位1眼(0.9%),未复位4眼(3.6%),总复位率96.4%。合并黄斑病变、长糖尿病病程患者视力改善有效率低于未合并黄斑病变、短糖尿病病程者(P<0.05),合并黄斑病变、糖尿病病程均为影响严重PDR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可改善PDR Ⅵ期患者术后视力,术前合并显著黄斑病变和糖尿病病程是影响严重PDR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