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天津市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天津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方法 2003年1~3月,对天津蓟县桑梓村1987人进行青光眼的普查,每一位受检者接受了问卷调查、视力、色觉、眼前节检查、前房深度、眼压测量及眼底检查,部分接受了倍频视野仪、Goldmann前房角镜及中心视野检查。结果 1701人完成了检查,受检率为85.61%。青光眼患病率为1.59%,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1.1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0.35%,继发性青光眼为0.12%;高龄、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较高。所检出的27例青光眼患者中,有19例视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6例双眼盲,5例单眼盲,4例双眼低视力,4例单眼低视力;19例视力损伤中13例患者年龄≥70岁。结论 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是十分严重的,高龄伴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类和哺乳动物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处于发育阶段,其各个亚层的正确排列以及细胞的准确定位是视觉信息正常传递的基础之一。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D—OCT)可活体测量并连续观察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目的了解视觉发育关键期内SD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新生SD大鼠30只,其中10只于出生后14、18、21、24、42d进行双眼眼底SD—OCT扫描,对视网膜厚度以及部分亚层包括内界膜(ILM)至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核层(ONL)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厚度进行生物测量。另取20只SD大鼠,分别于14、18、21、24、42d各处死4只大鼠并摘除双眼,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对视网膜厚度以及部分亚层结构进行测量。并对两种方法测量数据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视网膜CirrusHD—OCT图像由内向外可显示视网膜IPL、INL、外丛状层(OPL)、ONL、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层以及RPE层等结构。比较各个时间点的视网膜厚度、ILM至IPL厚度、INL厚度以及ONL至RPE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25,P=0.000;F=3.973,P=0.007;F=17.529,P:0.000;F=7.038,P=0.000)。随大鼠日龄的增加,视网膜厚度、INL厚度及ONL至RPE层厚度均呈递减趋势。测量视网膜组织切片各对应层次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量的视网膜厚度、INL厚度以及ONL至RPE层厚度均呈正相关(r=0.794,P=0.000;r=0.784,P=0.000;r=0.681,P=0.000)。结论CirrusHD—OCT可以清晰地显示并测量大鼠视网膜各主要层次,且与组织学测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大鼠视网膜逐渐变薄,OCT测量主要表现为INL厚度和ONL至RPE层厚度减少。  相似文献   
3.
天津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天津蓟县桑梓村 40岁以上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致盲率及白内障手术负荷量。方法  2 0 0 3年 1~ 3月 ,对天津蓟县桑梓村 40岁以上人群进行白内障的检查 ,白内障患者定义为至少 1只眼晶状体混浊并致视力 <0 7者 ,其中双眼视力 <0 0 5者为白内障盲人 ,双眼视力 <0 1者为白内障手术对象。结果 ≥ 40岁人群共 1987人 ,1776人接受了检查 ,受检率为 89 3 8%。白内障患病率为 16 5 5 % ,白内障致盲率为 0 84% ,白内障手术负荷量为 2 0 3 %。结论 目前农村白内障致盲率仍较高 ,高质量增加白内障复明手术是防盲治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天津蓟县桑梓村≥40岁人群白内障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1~3月,在天津蓟县桑梓村进行白内障的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资料,对≥40岁人群进行了白内障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40岁人群共1987人,1776人接受了检查及问卷调查,应答率为893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高血压病程、服用利尿剂、糖尿病、糖尿病病程≥5年及青光眼与白内障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高血压病程及糖尿病病程≥5年均为白内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白内障相关,在白内障的防治工作中,通过控制这些因素降低白内障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报道在青少年人群中近视的患病率,为10%~40%不等[1]。为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学龄儿童近视的患病率,我们于2003年1月~3月对天津市蓟县桑梓村5~15岁儿童的近视状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林松  漆晨  赵乐冬  陈璐 《眼科研究》2012,30(1):63-66
背景 黄斑区病变的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屈光间质混浊眼的检查受到限制,传统的10 MHz B型超声检查对黄斑病变的分辨率较低,20 MHzB型超声检查在黄斑区疾病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方法. 目的 应用频域OCT和20 MHz B型超声对黄斑病变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探讨20 MHz B型超声对黄斑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的黄斑病变患者51例51眼,患眼均行频域OCT扫描,然后行20 MHz B型超声检查.黄斑病变按频域OCT检查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分类,分析20 MHz B型超声的声像学特征,探讨病因. 结果 根据频域OCT检查检出黄斑裂孔 10眼,B型超声显示黄斑区实性圆顶状回声表浅隆起,病变中央呈孔状凹陷.频域OCT检出的黄斑水肿16眼、神经上皮层脱离6眼和视网膜劈裂4眼,B型超声均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的局限性带状表浅隆起,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频域OCT检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15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局限带状强回声表浅隆起,光带较厚,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 结论 20 MHz B型超声能对几种常见的黄斑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与频域OCT相比,黄斑病变B型超声表现的识别能力稍欠,但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情况下,B型超声的诊断作用优于频域OCT.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积极开展了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我国人口组成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眼病逐渐增多。为了解我市农村人口视力状况,2003年1至3月,我们调查了天津市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的盲与低视力情况,分析致盲原因,并与1983年天津市郊县的调查情况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