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眼科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残余性斜视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的方法。方法对58例残余性斜视患者,根据术前病史及相关检查,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利用显微微创技术进行手术。术中充分分离肌肉周围组织的粘连瘢痕,结合探查肌肉附着点与原肌肉解剖位置的关系,予执行及修改手术方案。结果完全功能治愈13例,临床治愈42例,2例欠矫,1例过矫,总治愈率达94.82%。结论残余斜视的发生,与术前检查不充分、手术设计不合理、术中操作粗糙致组织粘连、双眼单视功能缺陷及术者的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 4~10岁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V征71例,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itmus和分别测定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 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比例高于术后欠矫或过矫组.发病年龄组间比较,术后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组低于≥3岁组(P<0.05);病程≤2年患者的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3年的患者(P<0.05);外斜V或A征组术后的立体视获得比例要高于内斜V或A征组,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型斜视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 mo。
  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 mm;B 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 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 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 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
  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切除术的综合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霰粒肿切除手术的双眼霰粒肿患儿(4~10周岁),根据采用的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全麻组,67例134眼)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72例144眼)。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及术后心理创伤,以及术后1mo眼表健康状况、术后1a内复发率和并发症等四个方面的差异。

结果:全麻组和局麻组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意外。全麻组患儿术中不存在疼痛,术后3h的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值为4.94±1.23分,低于局麻组(7.00±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患儿有12例出现再次就医回避,局麻组为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和泪河高度均高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其睑脂性状评分也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患儿囊肿复发率为6.0%,低于局麻组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5%,局麻组为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患儿依从性好的基本优点。与局部麻醉下手术相比,全身麻醉术中能够进行精细操作,术后眼表健康情况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眼别、性别以及年龄对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索其演变规律。方法 横断面研究。征集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眼部健康检查首诊我院的年龄在3~18岁的儿童。检查并记录患儿双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IOP),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角膜宽度(WTW)、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平坦曲率(K1)、角膜陡峭曲率(K2)、角膜散光(CYL)均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AL-Scan检测;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记录并换算为等效球镜(SE)。入选者按年龄分为A组(3~5岁)、B组(6~11岁)、C组(12~18岁)。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征集3~16岁儿童528例。右眼的AL比左眼长0.04 mm,K2比左眼低0.06 D,CYL比左眼低0.08 D(P <0.05)。男孩的AL比女孩长0.56 mm,ACD比女孩深0.13 mm,WTW比女孩宽0.21 mm,K、K1、K2分别比女孩低0.74 D、0.71 D及0.75 D(P <0.05)。BCVA(A组0.73±0.25,B组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睫状前血管分离并保留术在常规显微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4月-2017年4月,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00例,采用改良的斜视手术器械在显微镜下进行眼内、外直肌的后退/缩短术,术中采用新型睫状前血管分离器械对睫状前血管进行分离并保留,术毕,观察血管的完整和通畅情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在新型血管分离器械的辅助下,分离单条肌肉的血管仅需(52.2±18.3)s,在保留血管的情况下,1条肌肉后徙或缩短的操作时间为(13.1±4.6)min,眼外直肌和内直肌血管保留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3.4%。所有患者术后术眼无不良反应,均随访6个月~2年,术后远期正位率达97%。结论采用新型的睫状前血管分离并保留术,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值得在常规显微斜视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性,52岁。因发现“右眼反复红1周”于2019年8月14日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因右眼外展神经麻痹于2017年10月在外院行“右眼内直肌后徙联合Jensen直肌联结术”,术后眼位矫正理想出院。门诊检查:右眼视力0.8/(-0.5DS/-0.5DC×65°→1.0),眼压12.0 mm Hg(1 mm Hg=0.133 k Pa),眼睑皮肤无红肿,睑缘位正常,睫毛排列齐,颞侧及颞下方结膜充血明显,距角膜缘约5 mm的颞下方球结膜可见大小约3 mm×4 mm、扁平微隆起的红色实性肉芽组织,中心表面可见白色缝线样物质(图1A),荧光素染色后发现肉芽肿片状着色,极度拉开下睑,可见距肉芽肿约4 mm处,在7点钟方位的下穹隆部,一长约5mm、已被荧光素染成黄色的缝线(患者做Jensen直肌联结术时用的5-0白色爱惜邦不可吸收缝线)暴露于结膜表面(图1B)。角膜透明,KP(-),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