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计算机自动计数和手工辅助计数在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特征分析中的差异,为较准确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记录来本院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患者53例(100只眼),应用t检验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计数方法所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在中、低密度组(〈2500 cell.mm-2),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Scv)和细胞密度(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内皮细胞数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高密度组(〉2500 cell.mm-2),两种方法测得的角膜内皮细胞数、S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CD和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中、低密度组角膜内皮细胞数、Scv、CD和H%的一致性均欠佳,高密度组角膜内皮细胞数、Scv和CD的一致性良好,而H%一致性仍欠佳。结论 Bland-Altman分析给出了更合理的结果,对于高密度的正常角膜内皮细胞行自动计数能提供较可靠的结果,对于自动计数错误的细胞(尤其是低密度细胞)行辅助计数,能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角膜内皮细胞生物学参数。  相似文献   
3.
周伟  李学喜  蔡泽煌 《眼科》2014,23(6):409-409
患者男性,40岁。因“右眼被木板击伤后红痛、失明2小时余”入院,当时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1.0。右眼结膜充血水肿,鼻侧角膜缘处斜行裂伤,长约1.5 cm,自5点位巩膜向上达上直肌止点,伴玻璃体及色素膜嵌顿,前房内大量积血,余窥不清。眼眶CT示:右眼球较左侧变小,眼球内见小片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右眼晶状体显示尚清晰。入院诊断:右眼球破裂伤,右眼睑皮肤裂伤,右眼前房积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9/2015-08在我科应用抗VEGF药物的临床病例,回顾性调查抗VEGF药物应用的病种、频次、用法、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其对视力、眼底情况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选取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患者305例340眼,其中53例60眼(17.6%)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6例18眼(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20例134眼(39.4%)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61例68眼(20.0%)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29例32眼(9.4%)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16例18眼(5.3%)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眼(0.2%)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和视乳头新生血管1例1眼(0.2%).年龄为16~90岁.247例275眼(80.9%)使用雷珠单抗注射液,58例65眼(19.1%)使用康柏西普注射液.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565次,平均为1.7次/眼.其中,采用"3+按需治疗(PRN)"治疗方法的有98例109眼(32.1%),"1+PRN"治疗方法的有207例231眼(67.9%).单独使用抗VEGF药物69例77眼(22.6%),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10例11眼(3.2%),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35例39眼(11.5%),联合PDT治疗26例29眼(8.5%),联合单纯眼底激光治疗例165例184眼(54.1%).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的最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本组病例在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期间,除有3例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1例出现低热和1例出急性脑梗塞等不良事件外,其余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能明显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但临床尚存在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4—6月15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海德堡频域OCT检查、眼科B超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对三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阳性病例12眼(6%),包括视网膜脱离1例、后巩膜葡萄肿6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玻璃体积血1例;眼底彩照56眼(27.8%)获取有价值图像,阳性病例21眼(10.4%),包括高度近视眼底9例、黄斑裂孔1例、老年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脱离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OCT获取有价值图像176眼(87%),阳性病例41眼(占20%),包括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1例、老年黄斑变性15例、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8例、黄斑水肿11例、黄斑前膜3例、黄斑萎缩性改变2例。三种检查结果采用配对Х^2检验,P〈0.01。结论频域OCT对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照相及眼科B超,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