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9—2012-09应用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2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骨盆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本组22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6.2个月。按Matta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满意复位5例,疗效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达90.9%,无一例内固定失败及损伤神经。结论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肯定的优点,可作为髋臼后壁骨折较好的外科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椎间盘镜下髓核切除术(MED)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解放军第188医院收治的59例伴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ED组30例、微创TLIF组29例,对比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差异。结果59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0.5~5年,平均随访时间3年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椎间隙感染和神经功能损伤。MED组术后5例复发,均表现为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MRI检查证实为原位椎间盘再次突出,后采用TLIF术治愈;微创TILF组术后无复发,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骨性融合。术前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微创TLIF组明显优于ME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ED比较,微创TLIF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复发率低、疼痛缓解理想、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压缩应变对组织工程骨内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 bone mallow stromal cells,hBMSCs)增殖的作用及适合强度范围.方法 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对其施加频率为0.5 Hz,压缩幅度分别为2%、5%、10%、15%、20%的压应力刺激hBMSCs(2 h/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扫描电镜观察培育的组织工程骨,常规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培育组织工程骨内细胞分布及生长情况.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及生长周期.结果 压缩幅度为2%、5%、10%时压应力刺激可促进hBMSCs增殖;压缩幅度为15%、20%时压应力刺激抑制细胞增殖,其中以10%压缩幅度刺激细胞增殖效果最为显著,生长曲线比对照组明显前移,S期细胞百分比(27.45±0.25)%较对照组(19.15±0.26)%增高43.34%.结论 适当强度的压应力可促进hBMSCs的增殖,5%~10%的压缩幅度是促进hBMSCs增殖的适合强度.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阆中人民医院于1998-01/2004-01在五官科门诊应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局部注射治疗口腔海绵状血管瘤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胸、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28例复杂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5例,女13例;年龄7~58岁,平均34岁。胸椎12例,胸腰段7例,腰椎9例。单节段受累1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或以上者3例。7例合并腰大肌脓肿,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17例合并后凸畸形。均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及椎旁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予标准抗结核化疗。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7个月,平均20.7个月。26例术后12~18个月获得临床治愈;1例术后结核复发2次,经再手术后治愈;另1例发生内固定移位,但骨质愈合良好。术前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除1例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为D级外,余均恢复至完全正常。术前后凸畸形平均为37.1°±18.5°,术后矫正至13.6°±9.8°,末次随访时15.8°±10.3°。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1例为术中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再次手术后治愈;另1例为术区感染,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于复杂性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病灶清除技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并存在损伤前方大血管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7月本科收治的56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18 ~76岁,平均38岁.其中前路术式组26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术式组30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后凸、侧凸畸形矫正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植骨融合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后凸及侧凸畸形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前及末次ASIA等级评分及并发症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 ~ 56个月,平均29个月,均获得临床治愈.在后凸及侧凸矫正角度丢失方面,前路术式组>后路术式组.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改善、后凸及侧凸畸形矫正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均能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与前路术式相比,后路术式在后凸和侧凸矫正角度的维持上优势明显,安全性好,更具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55~86岁。共治疗40个椎体:单椎体23例,2个椎体4例,3个椎体3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138 min,术中球囊扩张压力200~300 psi(1 psi=6.89 kPa),骨水泥注射量2.5~5 ml。1例球囊术中破裂,1例发生椎旁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中出现血压、脉搏下降,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未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率,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掌握好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技术以及把握好骨水泥的推注时机等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DL)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形疾病[1],主要发生在5~35岁的人群中,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患病率比西方国家高。该病可导致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震颤等神经精神表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等肝脏损害;其他系统损害如肾脏、骨关节、心肌等方面的损害。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姿势性震颤如“扑翼样震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