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对屈光手术术前眼底病变的检查效果。

方法:连续检查拟接受屈光手术的患者312例624眼,分别在自然瞳孔下行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和散瞳后裂隙灯下前置镜结合三面镜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用时和检出的病变类型和检出率。

结果: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的平均时间5.38±1.25min,裂隙灯前置镜检查平均时间7.25±3.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ytona检出有眼底病变的69例107眼,检出率17.1%,检出病变126处; 前置镜结合三面镜检出70例108眼,检出率17.3%,检出病变129处。两种方法检出率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Daytona具有免散瞳、非接触、检查快捷、超广角等优点,用于眼底病变的检查,效果可靠,可以提升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SMILE)术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Trans-PRK)术矫正中度近视对角膜后表面高度(PCE)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1-10月在乐山市眼科中心行角膜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检查且右眼符合SMILE或Trans-PRK手术适应证的中度近视患者[(-3.00D≤瞳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和Keratron Scout角膜地形图仪测量Kappa角的一致性,评价两种仪器测量结果的重复性。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01/30在我院眼视光中心行近视术前检查的患者69例,所有受试者由同一检查者分别采用Pentacam和Keratron Scout重复测量3次,以(X,Y)坐标形式记录Kappa角的大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Cronbach''s Alpha系数评价两种仪器测量Kappa角的重复性; t检验比较两种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 Bland-Altman图评估两种仪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3次重复测量时,两种仪器均表现出很好的重复性,两种仪器测得Kapp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值:P=0.17; Y值:P=0.6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Kappa角大小具有相关性(X值:r=0.90,P<0.01; Y值:r=0.91,P<0.01)。Bland-Altman图显示X值和Y值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11~0.14mm和-0.10~0.11mm。

结论: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和Keratron Scout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屈光手术患者Kappa角重复性好,两种仪器测量的Kappa角结果一致性好,可以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47例儿童条件性内斜视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记录患者治疗情况。所有患者经1%阿托品散瞳7天后进行验光,20天复验后行配镜矫正,弱视眼患者进行综合训练,戴镜1a后对戴镜眼位不能矫正的患儿进行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的眼位变化、屈光状态以及视力改变。结果:患者经戴镜1年后,45例患者眼位恢复正常,2位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眼位恢复正位;治疗1年后,轻、中度远视占89.4%,治疗2年后,轻、中度远视占93.6%;初诊时平均屈光度为+5.77D,治疗一年后下降为+4.93D,治疗2年后下降至+4.17D;弱视治疗中,总体有效率为91.5%。初诊时患者的平均视力为0.37,治疗3年后,平均视力上升至0.71。结论 :对儿童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治疗,合理规范的治疗能帮助患者矫正眼位,提高视力,重建双眼视功能,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小学生斜弱视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指导。
  方法: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第一小学600例学生进行视力、屈光及眼位等进行筛查,比较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斜视患病率、弱视患病率,并统计不同弱视或斜视种类患儿的弱视程度及有无立体视。
  结果:弱视患病率与斜视患病率分别为4.0%,2.5%;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学生斜视患病率、弱视患病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是主要的弱视类型,占55.6%,且主要的弱视程度为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外斜视大多数有立体视,而大部分的斜视性弱视及全部的内斜视均无立体视。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小学生主要的弱视类型,其斜弱视的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明显,但斜弱视的治疗效果、立体视的建立等与年龄、眼位存在密切的关系,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未经手术及其它干预的间歇性外斜视45例,每半年定期随访屈光状态、远、近斜度变化。结果本组病例中外斜自愈17.78%、好转15.56%、无变化55.56%、加重11.11%;将病例分为自愈及好转组和无变化及加重组,两组间的初诊年龄、随访时间、屈光状态和有无弱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初诊远、近斜度的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外斜视不是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转归与初诊年龄、屈光状态、弱视、随访时间无关,与初诊的斜度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