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9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筛查智能诊断系统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7-01/06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86例372眼,比较专家诊断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诊断的应用情况,并比较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专家诊断组显示42眼(11.3%)为无DR,330眼(88.7%)患有不同程度DR; 其中轻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者62眼(16.7%),中度NPDR者55眼(14.8%),重度NPDR者155眼(41.7%),PDR者58眼(15.6%)。而智能诊断结果显示38眼(10.2%)为无DR,44眼为PDR(11.8%),其他为不同分期NPDR。智能诊断系统与专家诊断结果DR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度一致性为309眼(83.1%),Kappa值为0.78。智能诊断灵敏度为0.82,特异性为0.91,Kappa为0.77(χ2=20.39,P<0.05)。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DR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较好显示眼底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望为DR提供一种新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眼表功能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Oculus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28例(2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first tear break-up time,NITBUTf)、非侵入性泪膜平均破裂时间(noninvasive average tear break-up time,NITBUTavg)及非侵入性泪河高度,并进行对比。结果 患眼术前NITBUTf为(5.25±1.84)s,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7.86±1.82)s、(8.79±2.60)s、(10.03±2.43)s,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NITBUTf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ITBUTavg为(9.36±1.42)s,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9.00±2.04)s、(10.10±2.04)s、(12.04±2.40)s、(13.18±2.3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NITBUTavg分别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非侵入性泪河高度为(0.25±0.06)mm,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0.30±0.07)mm、(0.28±0.07)mm、(0.31±0.08)mm、(0.31±0.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眼表功能重建较为缓慢,术后6个月均为恢复期;Oculus 眼表综合分析仪可以作为一种评估翼状胬肉手术前后眼表功能的无创性方法,结果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4.
潘雪峰  翁铭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6):1102-1105
目的::探讨浅前房伴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02/2015-07在我院行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浅前房伴白内障患者65例65眼,分为轻度浅前房组及高危浅前房组,观察手术前后各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CACD)、房角开放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浅前房组34眼中,术后29眼视力提高,4眼视力稳定;1眼视力下降。高危浅前房组31眼中,术后16眼视力较前提高,10眼视力稳定,5眼视力下降,轻度浅前房组患眼视力预后好于高危浅前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P<0.05)。轻度浅前房与高危浅前房组术后平均眼压均呈降低趋势,前者平均眼压降低5.71±2.07mmHg,后者则减少9.77±4.04mmHg,两组间增加幅度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5.02,P=0.000)。轻度浅前房与高危浅前房组术后CACD均呈明显增加,前者CACD平均增加1.37±0.38mm,后者则增加1.67±0.43mm,两组间增加幅度差异亦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3.04,P=0.003)。术前患眼nAOD500平均值为200.57±33.74μm;术后1d,1、3 mo 时 nAOD500依次为346.62±101.37、410.75±137.48、398.69±122.28μm,均较术前 nAOD500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03.75,P<0.01),而颞侧、上方、下方的AOD500均呈现类似的趋势。65眼中,并发症依次为角膜水肿5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后囊膜混浊4眼,后囊膜破裂1眼。结论:微切口白内障手术适用于轻度及高危浅前房伴白内障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降低眼压,加深中央前房深度,并开放房角。  相似文献   
5.
背景 高度近视的多种眼底并发症均与眼轴增长引起的眼球壁厚度改变有关,但成年人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见. 目的 观察成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并分析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成年高度近视患者75例75眼作为高度近视组,纳入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0例7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加强深度扫描(EDI)技术,以6 mm的扫描线对黄斑部进行0±176;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由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2 500 μm的脉络膜厚度值,共测量11个子午线,每个子午线间隔500 μm,比较两个组间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高度近视组受检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和平均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值分别为(146±177;52) μm和(142±177;63) μ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06±177;60) μm和(271 ±177;71) μm,两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30,P=0.000;t=-15.890,P=0.000).高度近视组颞侧脉络膜最厚,中心凹下厚度次之,鼻侧最薄,而正常对照组以中心凹旁脉络膜最厚,其次为颞侧,鼻侧最薄.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各检测点脉络膜均薄于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患者脉络膜厚度值与眼轴长度呈明显负相关(r=-0.580,P=0.000),眼轴长度每增加l mm,脉络膜厚度值平均减少17.943 μm. 结论 SD-OCT检测显示,成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较健康人明显变薄,且与眼轴长度的变化关系密切,提示脉络膜的病理改变可能在高度近视眼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首诊于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因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首诊于我院眼科的13例患者,均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收入院,最终经MRI、MRV、脑脊液检查等确诊为颅内病变。结果:13例患者单眼发病5例,双眼发病8例,11例以视力下降或一过性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2例以视野缺损为主要症状,行头颅MRI检查7例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具体为:3例脑膜瘤,1例松果体瘤,1例颅咽管瘤,2例颈内动脉瘤,余6例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均大于250mmH2O,其中2例MRV或DSA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结论: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为表现的患者应行头颅MRI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有些视乳头水肿患者头颅MRI检查阴性时,需进一步行MRV、DSA等检查以排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3视野眼底照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筛查智能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35例270眼,以专家诊断组为对照组,智能诊断为实验组,通过比较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估3视野眼底照相DR人工智能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DR5级分期中,两组高度一致性占197眼(73.0%),Kappa值为0.75。智能诊断组灵敏度为0.83,特异性为0.92,Kappa为0.81(X^2=21.82,P<0.05)。在DR3级分期中,PDR假阳性率偏高。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DR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较好应用于DR筛查工作,免散瞳3视野眼底照相对DR筛查可能存在评估过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4例34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33.85±14.67)个字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10~543 μm,平均CMT(293.41±79.45) 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每1个月随访1次.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及CMT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68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50±9.94)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P=0.00);CMT降低(71.14±72.2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CNV视力预后较好,病灶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光照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趋化因子受体3(CCR3)配体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1、eotaxin-2、eotaxin-3的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取第5~10代生长状态良好的传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同代细胞随机分为光照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采用15 W蓝色荧光灯自制光照器,以(600± 100) Lux的强度对光照干预组细胞持续光照12 h,对照组细胞采用双层高压消毒锡纸包裹.随后两组细胞均置于恒温培养箱内继续培养,并于光照结束后0、3、6、12、24 h终止细胞培养.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光照干预组细胞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其中eotaxin-3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最为明显.光照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光照结束后0(t1=6.05,t2=12.561)、3(t1=2.95,t2=3.67)h时eotaxin-1、eotaxin-2 mRNA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otaxin-3 mRNA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 =1.57、1.00,P>0.05);光照结束后6(t1 =4.73,t2=18.64,t3 =28.48)、12(t1=3.11,t2=20.62,t3=18.50)、24(t1=8.25,t2=38.27,t3=18.60)h时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照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光照结束后3h时eotaxin-3蛋白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3=1.28,P>0.05);光照结束后0(t1=4.85,t2 =5.45,t3 =6.21)、3 h(t1 =5.64,t2=4.55)、6(t1 =31.60,t2 =6.63,t3 =7.15)、12(t1=14.09,t2 =18.22,t3=15.76)、24(t1 =6.96,t2 =10.47,t3=12.85)h时eotaxin-1、eotaxin-2、eotaxin-3蛋白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照后人RPE细胞CCR3配体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以eotaxin-3表达增加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8岁.因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2个月余于2012年6月11日来我院眼科就诊.2个月前患儿家长发现患儿视力下降到外院就诊,检查发现双眼矫正视力0.15.眼部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均未见异常.初诊为"双眼视神经病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此后患儿视力进一步下降,不能独立行走.否认外伤、早产及家族遗传病史.患儿身形较瘦,皮肤较黑,生命体征平稳,神智清楚,精神尚可,吐词清晰,对答语速偏慢,定向力正常,伸舌居中,鼻唇等称,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脑膜刺激征(-).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光感不准确.眼压正常,眼球运动正常,双眼瞳孔等大等网,直径约4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阴性.双眼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