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比2%双醋瑞因滴眼液结膜囊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在角膜中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性角膜病时多次给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2%双醋瑞因为实验滴眼液,选取健康无眼疾的雄性昆明白小鼠,随机分为多次给药组和单次给药组,双眼结膜囊分别给予双醋瑞因滴眼液。多次给药组间隔2min给药一次,共给药3次; 单次给药组仅给药1次。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角膜中双醋瑞因的代谢产物(大黄酸)的浓度,多次给药组和单次给药组的时间点均为5、15、30、60、120、180min。将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经药物动力学程序(DAS2.1.1)进行拟合,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

结果:结膜囊多次给药组和单次给药组各个时间点角膜中均可检测到其活性代谢产物大黄酸; 多次给药组5、15、30、60、120、180min的浓度分别为318.678±40.88、210.02±25.66、188.83±31.74、112.24±11.70、90.28±22.01和57.67±13.71μg/g,单次给药组各时间点浓度分别为145.17±19.29、97.95±10.49、71.18±18.70、39.11±2.44、18.10±2.34和9.08±2.04μg/g。两组小鼠角膜中大黄酸的含量均于给药后5min最高,多次给药组浓度高于单次给药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延长大黄酸的浓度逐渐下降,3h后多次给药组浓度仍高于单次给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次给药组半衰期为0.89±0.31h。

结论:结膜囊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具有药物有效浓度高、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双醋瑞因作为一种新的抗菌药物,可以在感染性角膜炎的早期对病程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多次给药后可以对急性发展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夜晚也可维持较高浓度,在保证患者的睡眠休息质量同时又起到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角膜无血管、无髓系来源的免疫细胞存在.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是眼科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常用模型,这些小鼠的角膜是否存在天然免疫的关键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的 研究实验室常用的C57BL/6J鼠、BALB/c鼠和裸鼠正常角膜的中性粒细胞分布特征及其与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角膜正常、10 ~ 12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鼠、BALB/c鼠和BALB/c背景的裸鼠各16只,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成中央区相连的4瓣角膜铺片,并以角膜周边血管缘为界向内以3个同心圆分区.分别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对角膜中性粒细胞和血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AR软件测量角膜血管面积并计数中性粒细胞.选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角膜创伤模型,用无菌手术刀片以角膜中央为中心做十字划痕,深度至角膜前弹力层.创伤后即刻(0 h)、12h、24 h用2 g/L荧光素钠点眼,荧光显微镜下以AR软件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创伤面积.于划痕后24 h取小鼠角膜制备铺片,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行荧光染色,比较3种创伤小鼠角膜的血管分布、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实验动物的饲养与使用均遵循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制定的科研动物使用规范. 结果 正常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总数分别为(1 733±237)、(353±96)和(1 601 ±223)个/角膜,BALB/c小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少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角膜缘均可见血管分布,BALB/c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小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C57BL/6J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大于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血管面积均呈明显正相关(C57BL/6J:r=0.936,P=0.001;BALB/c:r =0.939,P=0.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硅水凝胶绑带式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并首次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n=25,25眼)与对照组(n=27,27眼),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硅水凝胶绑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周和1个月的主观症状评分、裂隙灯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结果。结果术后1周,两组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治疗组角膜染色阳性率为52.00%(13/25),低于对照组的81.48%(2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6,P=0.023)。术后1个月,治疗组角膜染色阳性率为8.00%(2/25),低于对照组的29.63%(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19)。术后1个月,治疗组眼表修复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硅水凝胶绑带式角膜接触镜可明显改善术后干眼症状,降低角膜染色阳性率,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可较快修复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上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