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女,69岁,中国汉族人。因“双眼干涩伴视物模糊1个月”于2016年7月21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既往否认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等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入院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常规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30,左眼0.25;非接触眼压计测量(Noncontact tonometer,NCT):右眼14.5 mmHg(1 mmHg= 0.133 kPa),左眼15.6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双眼角膜中央可见浅基质层多发的圆形面包屑样混浊(见图1A、1D);裂隙灯显微镜下后弹力层可见散在局限性增厚,滴状赘疣物可见(见图1B、1E),未见角膜水肿;前房深,晶状体轻度皮质性混浊,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清,C/D=0.3,黄斑反光存在。角膜内皮镜检查:右眼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2 550 个/mm2,变异系数为32%,厚度为565 μm,左眼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2 457 个/mm2,变异系数为38%,厚度为558 μm,双眼部分角膜内皮细胞增大呈多形性改变,可见病理性暗区(见图1C、1F)。诊断:双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考虑到该病为染色体异常疾病,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测序明确突变基因,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检查。考虑到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且患者自觉目前视力状况下生活无障碍,拒绝进一步治疗。向患者说明情况,建议门诊随访观察,予以角膜营养滋润药物和抗白内障药物,门诊定期随访,必要时行角膜移植手术联合或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2.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确诊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患者20例(20眼),治疗前和药物治疗后各时间点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检查和辅助检查,应用B型超声分析患者球壁厚度,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18眼存在眼痛,15眼视力下降,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在0.1~0.6之间;13眼存在前部巩膜炎症反应,17眼发生视盘水肿,18眼可见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9眼存在黄斑部脱离隆起,6眼存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2 周后,18 眼疼痛症状明显缓解,7 眼视力得到提高。治疗1 个月后,前段炎症反应基本消退, 10眼视盘水肿和静脉血管扩张改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视网膜/脉络膜皱褶明显好转。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症状缓解。治疗6个月后,眼底异常改变基本消退;B超检查发现球壁厚度明显减轻,“T”征缓解,治疗前球壁厚度为(3.24±0.78)mm,而在治疗1周、2周,1、3、6个月后球壁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82±0.63)mm,(2.01±0.68)mm,(1.86±0.44)mm、(1.68±0.45)mm、(1.43±0.65)mm,与治疗前比较,从第2周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6,P=0.0017)。治疗2周后17例症状缓解,6例患者显效;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症状得到缓解,9例显效,5例痊愈。结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后巩膜炎,改善症状,缓解体征,但是需长期治疗以预防复发。球壁厚度改变可以用来随访和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经各项检查确诊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患者30例(40眼),年龄(35.2±14.3)岁。所有病例都进行既往史回顾和病史分析,收集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部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例双眼发病,33眼(83%)以眼痛伴视力下降为主诉就诊。就诊时10眼(25%)视力下降到0.1以下,13眼(32%)视力在0.1~0.6之间,17眼(43%)视力在0.6~1.2之间。眼压为(13.2±4.4)mmHg。在眼前段,22眼(55%)伴发前段巩膜炎,18眼(45%)有前葡萄膜炎症状;在眼后段,22眼(55%)发生视盘水肿,21眼(53%)存在视网膜静脉扩张,13眼(33%)黄斑部隆起脱离。另外发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眼(18%),黄斑部星芒样渗出3眼(8%),脉络膜脱离3眼(8%),视网膜/脉络膜皱褶2眼(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眼(8%)。所有患者眼部B超检查发现球壁弥漫性增厚,眼球壁后可见环形低回声,共同形成典型的"T"形征,球壁厚度为(2.21±0.85)mm。结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临床表现多样,眼底可以有视盘水肿、静脉扩张、黄斑部渗出、黄斑部脱离隆起等体征,B超检查是后巩膜炎最特异性检查方法,可用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对初始用药、单药或多种药物降压控制不佳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疗效。方法 将66例116眼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首选治疗组18例36眼、联合用药组26例38眼和替换治疗组22例42眼。每晚使用他氟前列素滴眼液1次,每次一滴。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周和12周进行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测量时间均为早上8-9点;进行视力、裂隙灯下眼前段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眼底镜检查;在用药前与治疗后12周行Humphery视野检查,记录各组结果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首选治疗组治疗前眼压为(24.6±3.6)mmHg(1 kPa=7.5 mmHg);治疗后4周和12周眼压分别为(18.8±1.5)mmHg、(18.6±1.7)mmHg,分别下降(5.7±2.1)mmHg、(6.1±2.3)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65、17.238;均为P<0.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前眼压为(25.7±5.7)mmHg;治疗后4周和12周眼压分别为(18.7±3.4)mmHg和(17.4±3.2)mmHg,分别下降(6.6±3.5)mmHg、(6.8±3.7)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40、13.365;均为P<0.001)。替换治疗组治疗前眼压为(22.8±5.6)mmHg;治疗后4周和12周眼压分别为(17.1±3.2)mmHg、(16.2±2.6)mmHg,分别下降(5.6±3.8) mmHg、(6.6±4.2)mmHg;其中替换β受体阻滞剂与前裂腺素类药物降压治疗,治疗后4周与12周眼压下降幅度在替换β阻滞剂组(5.0±4.1)mmHg、(6.3±4.1) mmHg,在替换PG类药物组为(5.8±2.5)mmHg、(6.4±4.7)mmHg,治疗后12周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95、13.070;均为P<0.001)。共有7眼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结膜充血,未见角膜染色。治疗前视野缺损为(5.4±1.8)dB,治疗后12周为(5.6±1.4)d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氟前列素滴眼液能有效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首选用药、替代治疗及联合用药,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均能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IOFB)相关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视力愈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在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内收治的IOFB患者,筛选IOFB相关性眼内炎病例,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眼内异物的材料、大小、位置、损伤情况等因素。并对眼科常规检查及眼内取材的培养鉴定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组蛋白化学修饰在苯中毒病人中的改变。方法:25例临床慢性苯中毒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为病例组,25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对照组,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探讨TOPOⅡ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水平的变化,RT-PCR法测定S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床苯中毒病例TOPOⅡ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组蛋白H4和H3乙酰化水平下降(P0.01),组蛋白H3K9甲基化水平升高(P0.01),组蛋白H3K4甲基化水平无明显改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临床苯中毒病例TOPOⅡ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慢性苯中毒TOPOⅡ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组蛋白H4、H3乙酰化及H3K9甲基化修饰水平的改变伴随着mRNA水平的变化。TOPOⅡ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可能通过组蛋白H4、H3乙酰化及H3K9甲基化修饰改变在苯中毒所致的造血毒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