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30例36眼分别进行抗病毒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或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于已并发视网膜脱离17眼和药物联合激光治疗病情不能控制的6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视力和视网膜情况.结果 3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炎症均得到控制.除1眼术后视力仍为光感,35眼(97.22%)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数指6眼,0.01~0.04者l眼,0.05~0.1者11眼,0.12~0.25者7眼,0.3~0.6者7眼,0.7~1.0者3眼.1眼术后持续低眼压,1例2眼取出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次硅油填充而愈.结论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足量的阿昔洛韦和皮质类固醇联合光凝,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均为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作为一种新型屈光矫正手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通过对我院1012例(2007眼)实施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良好的护理对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的142例儿童外伤性白内障行白内障囊外吸出联合后囊截开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结果视力恢复至0.8以上者占18.31%,0.3以上者占63.38%。行Ⅰ期后囊截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可明显降低视轴区后囊浑浊的发生率。结论本术式显著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使多数患儿恢复了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rmileusis,LASIK)出现角膜瓣周围灰白色浑浊较少见,我们经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最小手术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无放液巩膜外加压联合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2例(82眼)的临床效果。结果一次手术治愈77只眼,占93.90%;经两次手术治愈3只眼,占3.66%,1只眼改为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和C3F8填充术治愈,1眼放弃。随访1年,最小手术量手术的总治愈率97.56%,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对于合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最小量外眼手术治疗同样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需再次行人工晶状体调位、更换或取出术等二次 手术的原因,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术后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 郑州爱尔眼科医院行ICL(V4c)植入术后行人工晶状体调位、更换或取出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3例(74 眼),其中需调位47眼、更换26眼、取出1眼,术后定期复查,观察记录裸眼视力(UCVA)、拱高和角 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指标。以单纯ICL植入术眼68眼作为对照组,ICL植入后行调位术眼47眼 为调位组,ICL植入后行更换术眼26眼为更换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因拱高过高与拱高过低行 二次手术处理患者的拱高变化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 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单纯球镜矫正型和复 曲面型ICL植入术后的更换率。结果:ICL植入术后进行ICL调位、更换或取出的原因有拱高异常、 复曲面型ICL旋转和ICL位置异常。因拱高异常行ICL调位或更换59眼,拱高过高者通过调位或更 换小一号尺寸的ICL后均获得理想拱高,而拱高过低的病例相对复杂,且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 更换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01)。复曲面型ICL植入 术后发生轴向旋转且视觉质量欠佳14眼,其中12眼行调位后取得稳定、良好的效果,2眼调位后顽 固性旋转,通过更换手术方式才解决。术后1个月,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的UCVA、有效性指数、 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球镜矫正型ICL植入术后更换率小于复曲 面型ICL(分别为1.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5)。1眼ICL植入术后出现ICL位 置异常、瞳孔区拱高上下差异大,行ICL取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 后效果理想。结论:拱高异常为ICL植入术后调位、更换或取出的最主要原因,拱高过高者行ICL调 位或更换后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且更具规律性;复曲面型ICL旋转经调位后多数病 例可获得满意结果;ICL调位术和更换术相较于单纯植入术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人眼并非理想的光学系统,人们定义了人眼的光轴、视轴、瞳孔轴、视线等轴线和α角、κ角、λ角等角度来便于研究人眼的光学特性。随着眼科屈光性手术技术的发展,这些轴线和角度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轴线和角度至关重要。现就人眼的多种轴线和角度及其在眼科屈光性手术中的应用做一简要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 (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 对 13 0例 (2 16眼 )屈光参差进行LASIK治疗。术前近视为 -2 .5 0~ -18.0 0D ,平均 (-6.10± 3 .3 4)D ;散光为 0~ -5 .0 0D ,平均 (-1.70± 0 .88)D。屈光参差 :近视为 2 .5 0~ 18.0 0D ,平均 (5 .65± 3 .2 8)D ;散光为 0~ 4.5 0D ,平均 (1.3 0± 1.2 2 )D。术后随访 3月~ 3年。结果 术后所有 13 0例的屈光参差均好转。两眼近视之差降至 0~ 2 .0 0D ,平均 (0 .5 7± 0 .5 6)D ;散光之差降至 0~ 1.2 5D ,平均 (0 .3 0± 0 .2 6)D。 14 6眼 (67.5 9%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提高。术前弱视 46眼 (2 1.3 0 % ) ,术后减少至 2 8眼(12 .3 0 % )。结论 LASIK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屈光参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