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26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23-125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白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Ⅱ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角膜曲率计。它是根据Bauch&Lomb型原理设计的,可测量角膜前曲率半径和角膜屈光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微机BASIC语言的屈光学矩阵算法程序,可方便、迅速地解决许多眼科屈光学计算问题,如共轴球面折射系统、共轴球面反射、折射系统、球、柱镜偏心棱镜效应计算和散光柱镜系统的斜交球、柱镜组合计算等等。  相似文献   
4.
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三例眼科视光系瞿佳,施明光〔例1〕张某,女性,10岁。乐清县人。因双眼视力差,夜盲来院就诊。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4kg,满月体重达15kg。两岁才能行走,能吃能睡,每天可吃一、二斤饭,双手均六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组杆状病毒(baculovinus)载体介导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对体外培养虹膜色素上皮(IPE)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情况。方法:将质粒pCMV—β中的CMV—LacZ表达盒插入杆状病毒表达栽体pFast BacI的Eco RI/Hind Ⅲ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Bac—β,并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在Sf9细胞中产生出重组杆状病毒BV—β。将MOI为200的BV—β感染经酶消化加显微法分离培养的IPE细胞,24h后进行X-gal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IPE中LacZ表达阳性的情况,记录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结果表明,我们已成功构建表达质粒pBac—β及重组杆状病毒BV—β。X-gal染色证实杆状病毒介导LacZ在细胞中的表达呈蓝色,弥漫于整个胞浆。感染后24h时表达阳性率达85%。结论:重组杆状病毒可有效介导报告基因在体外培养的IPE细胞中表达,为利用杆状病毒构建可供移植的基因工程化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双眼严重的急性无痛性、且一般是永久性的双侧中心视野缺失.3个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原发突变ND4 G11778A、ND1 G3460A和N06 T14484C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但家族问及家族内不同成员之间的表型差异表明存在其他的修饰因子,包括核及线粒体遗传修饰因子、环境因素.本综述主要阐述mtDNA继发突变对LHON表型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两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眼科临床检查发现在这两个家系中只有先证者1人出现视力障碍,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和17岁。对这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没有发现mtDNA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而发现了与LHON相关的ND4G11196A同质性突变位点的存在,在167名正常对照只发现1例G11696A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两个家系呈现独特的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体型D4。不完全外显率和正常对照频率(1/167)表明G11696A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LHON的发生,说明其它因素在这两个LHON家系的表型表达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在这些家系mtDNA中缺乏影响重要功能突变位点的存在,排除了线粒体背景对LHON临床表型的影响。因此,核修饰基因、环境因素可能对两个中国G11696A突变家系的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双眼严重的急性无痛性、且一般是永久性的双侧中心视野缺失.3个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原发突变ND4 G11778A、ND1 G3460A和N06 T14484C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但家族问及家族内不同成员之间的表型差异表明存在其他的修饰因子,包括核及线粒体遗传修饰因子、环境因素.本综述主要阐述mtDNA继发突变对LHON表型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中由母系传递这种视觉功能障碍,提示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为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在不同种族人群的LHON家系中,有50%以上是由于mtDNA编码呼吸链复合体I上ND1 G4360A,ND4 G11778A和ND6 T14484C突变引起的.这3个突变位点因为致病率高,被称为原发性突变.但是携带这些位点突变的母系成员并不是都会出现LHON症状,而且在同一个家系内或不同家系间携带相同mtDNA突变的患者在发病年龄、视力损伤程度和发病过程也都不完全一样.这提示可能这些LHON相关的原发性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临床表现.IMON的男性多发、不完全外显和不同的基因表现度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修饰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核修饰基因和mtDNA单倍型.特别是mtDNA单倍型,在对携带3个LHON相关原发性突变的家系中母系成员的发病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诺霉素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前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道诺霉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RPE)炎前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培养的人 RPE经 IL- 1β(10μg· L- 1 )刺激以及不同浓度的道诺霉素作用后 ,用EL ISA、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 ,检测培养的人 RPE炎前因子 m 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结果  EL ISA显示对照组培养 RPE在 IL- 1β刺激 8h后 ,上清中 IL- 6与 IL- 8分别为2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和 5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使用 10 0 μg·L- 1 道诺霉素作用于培养的 RPE后 IL- 6与 IL-8分别为 180 pg· m L- 1 · 10 - 6 cells (P <0 .0 1)和 32 0pg· m L- 1· 10 - 6 cells(P<0 .0 1)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亦显示不同浓度道诺霉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 RPE内炎前因子蛋白质与 m RNA的表达 .结论 道诺霉素能有效地抑制 IL -1β诱导的培养的 RPE IL - 6和 IL - 8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