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观察环氧乙烷消毒的明胶海绵对耳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用比色法测定明胶海绵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明胶海绵放置豚鼠听泡内3个月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明胶海绵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平均为438.32mg。螺旋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Ⅰ型螺旋神经节细胞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嵴模糊不清,细胞质内出现空泡样结构,部分神经节细胞及其外周的卫星细胞溶解破坏,呈典型细胞死亡征象,卫星细胞髓鞘松解。出现空化。结论:明胶海绵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高出国家标准约40倍,其耳毒性接近氨基糖甙类灌注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耳蜗基底膜,螺旋韧带及蜗轴细胞培养的结果,探讨纤维粘连蛋白,多聚鸟氨酸及多聚赖氨酸对耳蜗高增殖细胞球贴壁及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大鼠耳蜗基底膜,螺旋韧带及蜗轴,用悬浮法分别进行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球的形成情况;将细胞球接种于3种基质(纤维粘连蛋白,多聚鸟氨酸及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盖玻片上,对贴壁的细胞球进行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细胞球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耳蜗基底膜,螺旋韧带均可观察到细胞球的形成.球内细胞均呈BrdU和nestin阳性反应;在纤维粘连蛋白、多聚鸟氨酸及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片上,每张玻片平均贴壁的细胞球数分别为44.12±8.04,11±2.10,7.33±1.51.纤维粘连蛋白与多聚鸟氨酸或多聚赖氨酸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多聚鸟氨酸与多聚赖氨酸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耳蜗基底膜及螺旋韧带上存在高增殖细胞,纤维粘连蛋白有利于细胞球的贴壁与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耳蜗超微结构变化,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方法大鼠皮下注射链脲霉素诱发糖尿病,分别于造模后3个月及5个月进行耳蜗基底膜铺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造模3个月后外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倒伏,有融合,外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内细胞器肿胀,线粒体空泡化、嵴断裂,血管纹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5个月后病变进一步加重。内毛细胞在各个时期无明显病变。结论糖尿病可引起大鼠耳蜗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等的器质性病变,病变以线粒体的损伤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用0.1~1.0mA电流刺激卡那霉素致聋豚鼠耳蜗3小时。三个月后,经组织学处理用积分吸光度定量测定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Na ̄+-K ̄+-ATP酶和耳蜗传出纤维乙酰胆碱酯酶(AChE)。实验结果表明0.1mA级可增强上述酶的活性;0.4mA级酶活性无改变;1.0mA级可显著抑制酶的活性。认为0.1~0.4mA级电流对豚鼠耳蜗是安全临界域,在人工耳蜗植入电路设计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霉素致发育中大鼠毛细胞损伤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研究氨基甙类抗生素导致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大鼠耳蜗毛细胞的损伤病理变化。方法7天龄SD大鼠肌肉注射80mgkg-1d-1新霉素连续8天,停药后7天处死动物制备样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新霉素可造成出生后发育过程中的耳蜗毛细胞严重损伤,表现为底回和钩回三排外毛细胞全部损伤缺失,损伤病变累及顶回的外毛细胞,底回和钩回的内毛细胞出现纤毛脱落和细胞损伤丢失;外毛细胞损伤缺失的部位由顶部具有微绒毛的多边形细胞取代,该细胞形态与胚胎发育早期的毛细胞相似;毛细胞损伤区域未发现再生的毛细胞。结论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大鼠耳蜗毛细胞对氨基甙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表面有微绒毛的多边形细胞在毛细胞损伤区域出现提示听觉感觉上皮细胞有再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凋亡是否参与嗅上皮正常生理更替和嗅球摘除后嗅觉神经元死亡后再生过程 ,探讨凋亡与神经元再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正常成年大鼠嗅上皮和摘除嗅球后大鼠嗅上皮 16、32、4 8h和 3、7、30d中凋亡的出现和改变情况。结果 正常成年大鼠嗅上皮中有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阳性细胞 [(1.93± 0 .31)个 / 2 0 0 μm],摘除嗅球后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 ,32h达峰值 [(90 .9± 18.0 3)个 / 2 0 0 μm],以后迅速下降 ,维持于低水平。 结论 凋亡参与成年嗅觉神经元生理性更替以及实验性嗅觉神经元死亡和再生的过程。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信号传导调节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7.
朱雅颖  李华伟  王正敏  沈云珍 《上海医学》2003,26(6):318-321,T004
目的 证实出生后第2周是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刻。方法 选用60只出生后1—49d(postnatal day 1 to 49,PND l—49)的SD大鼠(分为10组)和6只成年(4月龄)SD大鼠。取平行蜗轴的中轴切片,光镜下观察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形态;通过形态学测量神经元细胞面积、细胞核面积、Rosenthal隧道截面积并计数神经元,计算核浆比和细胞密度。结果 PND l—14大鼠神经元细胞面积逐渐增大;PND l—3大鼠细胞核面积较小,此后无明显变化趋势;PND 7大鼠细胞密度和核浆比明显下降,PND l4大鼠核浆比有明显下降。发育最早从钩回开始,逐渐向顶回发展。结论 出生后第2周是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发育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耳蜗侧壁打孔(侧壁径路)和经圆窗膜、基底膜穿刺(双膜径路)两种内淋巴系统给药方式对豚鼠耳蜗整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方法 40只正常健康杂色豚鼠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左侧为给药耳,右侧为非给药耳.A组采用侧壁径路进入中阶灌注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5型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5-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AdS-EGFP)5 μl;B组采用双膜径路进入中阶灌注AdS-EGFP 5μl.给药前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观察听功能改变.耳蜗冰冻切片直接荧光观察腺病毒分布,HE染色观察手术径路的愈合情况.基底膜铺片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毛细胞受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局部损害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穿刺部位修复良好,耳蜗的完整性得以保持.EGFP在Corti器和血管纹内壁细胞内标记明显,表明两种给药径路都可以将药物成功注入内淋巴系统.A组证实成功14只(70%),手术前后ABR反应阈(声压级)变化[(33.1±10.3)dB]与对侧非给药耳[(9.4±3.9)d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34,P=0.0005);B组证实成功8只(40%)手术前后阈值改变[(2.5±3.8)d8]与对侧耳[(2.5±3.8)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P=1.000).两种方法在部分动物中都有药物渗漏入外淋巴的现象,给药局部产生炎性反应,侧壁径路对毛细胞的损害范围大于双膜径路.结论 两种手术径路都可将药物成功注人豚鼠耳蜗的内淋巴系统中,局部有炎性反应,术后耳蜗的完整性可以获得完全恢复.侧壁径路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缺失和ABR反应阈的影响大于双膜径路,但是经侧壁径路进入中阶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双膜径路,选择何种灌注径路需要根据实验要求来定.  相似文献   
9.
豚鼠32只,其中3只为对照组,双眼接受手术显微镜光照射30、60和100分钟后,视网膜有水肿,视网膜电图a和b波幅明显降低、峰时延长。病理组织学观察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嗜碱性颗粒散在,光受体外节段排列紊乱。严重者内外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变性、核固缩。实验结果提示手术显微镜光会导致视网膜光损伤,本文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小诺霉素的耳毒性,本实验用硫酸小诺霉素80mg/kg/d给甲、乙两组豚鼠肌注,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耳蜗内、外毛细胞和血管纹的表面结构。结果:甲组动物耳蜗底回外毛细胞出现散在的纤毛排列不齐、倒伏和部分融合等改变。乙组动物耳蜗底回外毛细胞纤毛出现高度肿胀,趋于相互融合,并有严重的纤毛崩解。二回第1,2排外毛细胞纤毛出现排列紊乱、倒伏,有散在的纤毛崩解。两组动物的内毛细胞无明显病变,但在内毛细胞的小皮板和柱细胞表面嵌接处均可见散在分布的、表面呈绒球状的颗粒突起。证明硫酸小诺霉素有一定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