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眼科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阿魏酸作用下,出生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动物模型(rd小鼠)血浆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动态表达特征,探讨阿魏酸对rd小鼠表达ET-1的作用特点。方法 取新出生的rd小鼠90只及C57/BL6小鼠18只,按照阿魏酸灌胃浓度的不同分成4组,0.25g? L-1组、0.50g? L-1组、0.75g?L-1组、1.00g?L-1组,每组再按照给药时间分为2周组、3周组、4周组,以上12组为药物处理组,每组各6只。相同周龄的rd小鼠各6只不作处理作为病变对照组,相同周龄的C57/BL6小鼠各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浆ET-1浓度。结果 2周组、3周组、4周组病变对照组小鼠ET-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3周组、4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10)。经阿魏酸治疗后2周时,0.50g?L-1组、0.75g?L-1组ET-1水平低于病变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时,0.25g?L-1组、0.50g?L-1组、0.75g?L-1组ET-1水平低于病变对照组,其中0.50g?L-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4周时,0.25g?L-1组、0.50g?L-1组、0.75g?L-1组ET-1水平低于病变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27、0.021)。各浓度治疗组中,仅1.00g?L-1组治疗3周和4周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9)。结论 rd小鼠在病变过程中,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RP的发生发展有关。在不同浓度阿魏酸治疗下,rd小鼠ET-1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其中0.50g?L-1、0.75g?L-1治疗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为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已有研究认为其与血清中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但目前鲜见关于BCD与血清中脂质水平变化关系的报道. 目的 分析BCD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过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检者受检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双眼BCD患者50例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人,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 ml,由检验科专业人员检测受检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结果的判定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中成年人的正常值标准,并将BCD患者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50例BCD患者中血脂水平异常者占58.00%(29/50),其中高TG血症者占34.48% (10/29);高TC血症者占34.48% (10/29);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占27.59%(8/29).BCD患者血清TG、TC、LDL-C浓度分别为(1.63±1.19)、(5.10±1.05)、(3.27±0.97) 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93±0.33)、(4.33±0.56)、(2.63±0.5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6、4.496、4.095,均P=0.000). 结论 血脂异常可能与BC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多由夜盲起病,经过几十年进行性视力下降致最终失明.其病理特点为原发性感光细胞凋亡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视网膜结构及功能损伤.多个研究表明RP早期出现眼底血流减少.原因可能是原发性血管功能失调和血浆内皮素-1升高.目前有多种可有效评估视网膜血流情况的方法.针对改善眼底血流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RP病情的进展.对于眼底血流和RP关系的认识加深有助于寻找新的有效治疗RP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男性,41岁。因脑血管瘤破裂开颅术后双眼视物模糊3个月就诊。3个月前于睡眠中被家人发现昏迷,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无意中发现双眼视力明显下降。否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眼外伤史。检查:视力右眼0.09,左眼0.1;眼压:右眼16.5 mmHg,左眼21.6 mmHg。双眼外眼无异常,角膜清亮,前房中深,未见前房出血;瞳孔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稍迟钝;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腔内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1岁。左眼视物变形5年。既往高血压史近5年,否认糖尿病史和家族史。视力:右眼0.7,左眼0.05;眼压:右眼8.8 mm Hg,左眼8.4 mm 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正常。眼底:右眼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有一卵圆形病灶,边界较分明,约1.5 PD,外观呈典型蛋黄样改变,视乳头、周边部视网膜及血管无明显异常。左眼黄斑病变区渗出、水肿伴RPE脱失,约2.5 PD大小,视盘下方棉絮斑(图1A、B)。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作用下,出生后不同时间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小鼠视网膜组织内bcl-2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分别取生后(postnatal,PN)2周龄、3周龄的rd小鼠各16只,其中各8只玻璃体内注射浓度分别为100μg·L-1和200μg·L-1BDNF,另各8只中4只玻璃体内注射相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治疗对照组,另4只玻璃体内不注射任何物质作为空白对照组。取PN-2周龄、3周龄C57BL/6小鼠(各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在注射后2周时即分别为PN-4周龄和PN-5周龄时将小鼠处死。在小鼠处死后30s内取出眼球,进行冰冻切片的制作和免疫荧光染色(按常规荧光染色程序进行)。Leica DM4000B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照相,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选用平均荧光强度为分析指标。结果 100μg·L-1和200μg·L-1BD-NF作用2周后即PN-4周龄rd小鼠视网膜组织内bcl-2的表达: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外侧面、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及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NFL)均有bcl-2蛋白(25.30±2.07)表达;而空白对照组(20.20±5.40)、治疗对照组(15.00±3.70)和BDNF治疗组(102.35±29.89、162.25±30.21)在OPL、IPL和NFL均有表达,其中治疗对照组低于空白对照组,BDNF治疗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治疗对照组。100μg·L-1和200μg·L-1BDNF作用2周后即PN-5周龄rd小鼠视网膜组织内bcl-2的表达:正常对照组ONL外侧面、OPL、IPL及NFL均有bcl-2蛋白(28.18±8.64)表达;而空白对照组(15.77±2.05)、治疗对照组(16.76±5.66)和100μg·L-1及200μg·L-1BDNF治疗组(76.00±30.14、136.62±23.52)在OPL、IPL和NFL均有表达,其中空白对照组与治疗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NF治疗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治疗对照组。结论 BDNF对不同病变时期RP组织内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有不同效果,注射剂量越高其表达越高,干预时间越早其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眼底病是临床多见而又难治的一类致盲性眼病,其病理特点是视网膜神经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数量减少和视网膜功能异常。对退行性眼底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近年来引起了诸多关注。EPO通过特异性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来发挥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已有多个研究证明其对于退行性眼底病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作用,本文就EPO在退行性眼底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体内各血液组分的变化情况,为探寻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确诊为原发性RP患者119例,正常人对照组150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并分别行RP组和正常组比较。结果 在RP患者体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54±1.94)%、(55.89±9.02%)%、(0.30±0.40)%,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宽度分别为(0.42±0.16)×109L-1、(144.29±16.46)g?L-1、(88.23±5.21)fL、(30.30±2.00)pg、(12.80±0.80)%、(12.5±4.9)fL,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比积分别为(34.09±8.18)%、(2.20±0.61)×109L-1、(0.10±0.09)×109 L-1、(0.01±0.02)×109 L-1、(4.82±0.46)×1012L-1、(228.20±51.13)×109L-1、(10.30±1.26)fL、0.23±0.05,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均为P<0.05)。余下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P患者体内血液各组分存在异常变化,提示其发病机理可能与血液成分动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