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植入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比较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5例(50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ReSTOR MIOL植入(多焦点组)和28例(56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Natural SIOL植入(单焦点组)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3个月时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远矫正状态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视觉干扰以及脱镜率.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多焦点组94%(47/50)和单焦点组96%(54/56)患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X2=0.347,P>0.05);多焦点组88%(44/50)和单焦点组13%(7/56)患眼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X2=60.315,P<0.01);多焦点组90%(45/50)和单焦点组11%(6/56)患眼远矫正状态下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X2=66.515,P<0.01);两组各空间频段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组12%(3/25)和单焦点组7%(2/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眩光感(X2=0.365,P>0.05);多焦点组8%(2/25)和单焦点组4%(1/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光晕(X2=0.485,P>0.05);两组均有96%(24/25、27/28)的患者术后视远完全脱镜(X2=0.007,P>0.05);多焦点组80%(20/25)和单焦点组11%(3/28)患者术后视近完全脱镜(X2=25.811,P<0.01).结论 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MIOL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减少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玻璃体手术前不伴有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379例(404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现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记录裂孔的部位、数量、发现时间及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比较术中或术后发现裂孔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视网膜复位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患者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04只眼中,有32只眼出现55个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平均发生率7.9%.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在BRVO组最高(13.3%),而在PDR组的发生率较低(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1).55个裂孔中,有51个(92.7%)裂孔发生在有巩膜切口的象限,其中29个裂孔(52.7%)位于手术者主操作手一侧.手术中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手术后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结论 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主要与巩膜切口相关,但BRVO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手术中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手术后发现裂孔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手术后视力光感或无光感发生的相关因素。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42例(288眼)因PDR行玻璃体手术的患者。方法回顾2002~2006年因PDR在同仁医院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例,对术后视力为光感/无光感患者的术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有无黄斑病变、术后玻璃体再出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多次手术等因素进行分析,随访1~60个月。主要指标PDR分期、黄斑病变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根据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分组为无光感/光感组(14眼)、有光感组(274眼)(术后视力≥眼前手动)。两组在术前严重黄斑病变、术前PDR6期、术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次手术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8、0.042、0.000、0.048、0.000、0.000)。结论术前严重的黄斑病变、PDR6期、术后玻璃体再出血、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多次手术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视力光感/无光感的相关因素。正确的术中处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可降低术后光感/无光感的发生率。(眼科,2009,18:251—253)  相似文献   
4.
樊文英  刘宁朴 《眼科》2020,29(6):454-457
目的 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与继发于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设计Meta分析。研究对象 以英文或中文发表的以探讨DR和EPO基因相关性为研究目的的文献。方法 搜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Web of Knowledge(IS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Pubmed)和Embase 4个数据库中2020年9月30日以前以中文或英文发表的关于EPO基因与DR相关性的文献。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指标 合并优势比(pooled odds ratio,pooled OR)、组间异质性(Pheterogeneity)和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结果 共6篇文献纳入本Meta分析,包括1940例DR和2175例糖尿病对照。结果显示EPO基因的rs507392, rs1617640和rs551238 位点与DR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EPO基因可能与DR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关注玻璃体手术巩膜切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朴  樊文英  徐军 《眼科》2009,18(4):225-228
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手术是一种常用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法,这种手术技术的快速进展使许多潜在致盲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由于手术器械和技巧的改善,玻璃体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但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例如,巩膜切口相关并发症可引起视网膜脱离和视力丧失,因而在临床上备受关注。本文回顾了常见的与巩膜切口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巩膜切口相关的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巩膜切口处纤维血管长入(FVI)以及玻璃体嵌顿等,并就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讨论。(眼科,2009,18:225-228)  相似文献   
6.
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芬  徐军  樊文英  侯志嘉  马凯  刘宁朴 《眼科》2007,16(4):256-259
目的探讨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99例12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6月至2006年3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2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99例119眼,记录患者就诊原因、裂孔形状和视网膜脱离特点,对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指标病史、患眼屈光度、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和特点。结果27例27眼有眼部钝挫伤史。26例37眼屈光度数>-4.0D,13例14眼有既往白内障手术史,5例7眼伴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还有29例34眼原因不明。患者就诊时60眼(50.4%)视网膜全脱离,66眼(55.5%)发生C级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结论近视和眼部顿挫伤是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患儿就诊时视网膜脱离范围常较大、且多伴有较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故应加强对具有危险因素患儿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分娩期产程中羊水污染的临床观察,并与胎儿监护手段结合,综合考虑胎儿在宫内的安全,以适时采取妥善处理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结果:988例分娩中有239例羊水污染,占24.19%,其中轻度污染40.17%,重度污染59.83%;潜伏期轻度污染38.49%,重度污染36.40%;活跃期轻度污染1.67%,重度污染23.43%。经临床观察,单一的羊水污染仅是胎儿缺氧的最早信息,而不能以此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如羊水重度污染出现在潜伏期,伴胎心异常,变异消失则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经X2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若发现胎儿宫内窘迫要寻找原因并给予及时处理,否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助产技术,降低锁骨骨折的发生率,本文对我院发生的锁骨骨折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锁骨骨折主要发生在阴道分娩,占95%;其次是剖宫产,占5%;在阴道分娩中,以不规范的在宫底加腹压居首位,共10例,其锁骨骨折发生率为40%。与其它因素造成的锁骨骨折相比有明显差异。经分析并提示在分娩过程中出现肩难产,要按照肩难产的处理原则逐一进行处理,禁忌采用在宫底加腹压的方式协助分娩。  相似文献   
9.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恩魁  王军  樊文英  马剑欣 《眼科》2008,17(2):82-85
目的 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87眼).方法 按就诊顺序登记并按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扭动模式组43眼、传统模式组44眼,分别在2.2mm微切口下使用扭动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手术.手术中记录两种术式有效超声能量和平均超声时间,术后随访时检查患跟的最佳矫正视力,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水肿程度.主要指标有效超声能量、平均超声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角膜水肿程度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等.结果 有效超声能量,扭动模式组乳化各级核分别为Ⅱ级(3.03 0.64)%、Ⅲ级(7.47±2.00)%、Ⅳ~V级(17.06±3.32)%,传统模式组分别为Ⅱ级(4.29±0.94)%、Ⅲ级(9.29±3.64)%、Ⅳ~V级(19.78 1.6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超声时间,乳化吸除Ⅱ级核扭动模式组[(10.95±4.28)秒]少于传统模式组[(14.93±4.29)秒](P=0.019);而Ⅲ级及Ⅳ~V级核两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角膜水肿程度,术后1天扭动模式组为0级34眼(79.0%)、 级6眼(14.0%)、 级3眼(7.0%),传统模式组为0级24眼(54.5%)、 级15眼(34.1%)、 级5眼(1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术后7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281);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均无角膜水肿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扭动模式组1个月为(6.39±0.90)%、3个月(6.54±1.24)%;传统模式组1个月为(13.17±1.78)%、3个月(13.67±2.3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扭动模式组为1天31眼(72.1%)、7天35眼(81.4%),传统模式组为1天19眼(43.2%)、7天27眼(6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模式,较传统模式乳化能量明显减少,并明显减轻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眼科,2008,17:82-85)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5.5%,其中0.6%~6.O%的患者并发玻璃体积血。为了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AMD并发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我们对2002年至2007年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因AMD并发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