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
3.
目的:以3D 1 000 OCT测量正常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就测量的可重复性,黄斑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同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类型OCT检测的数据进行对比,了解不同OCT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检测的一致性。

方法:青年人111例 222眼。用Topcon 3D 1 000 OCT(ver 2.4)的3D扫描模式对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测。其中12例24眼进行可重复性检查。并将我们测定的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

结果:青年人111例,年龄18~27岁,裸眼或矫正视力全部≥1.0,眼压全部<21mmHg。视网膜平均厚度是273.32±17.08μm,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为7.73±0.37mm3。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61~264(平均200.13±18.81)μm,黄斑中心区厚度在188~273(平均229.00±18.20)μm。男性黄斑中心区厚度大于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12例24眼行重复检查,结果黄斑区各项指标前后两次对比除外环鼻侧外均无统计学差异,黄斑中心区厚度的可重复性好于黄斑中心凹厚度。

结论:黄斑检查的可重复性好,黄斑中心区厚度可重复性好于黄斑中心凹厚度。3D 1000 OCT测量的青年人黄斑中心区厚度是229.00±18.20μm。不同性别黄斑中心区厚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广西猕猴新品种GMm-Ns的两个家系(?)代,(?)4只猕猴颅的测量数值;两个家系F_2代两只猴丘脑内侧背核(MD)立体定位数值。非本品种猴颅、脑测量数值作对照。结果表明实验组颅型的遗传性以及脑内结构立体定位数值十分稳定。G-O_p/APO-O_p能作为种培殖脑研究专用实验猕猴及其质量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谭思敏  梁德茂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79-1982

目的:分析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7-06/2019-06期间我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150例150眼,均使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拔管后随访6mo,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35例135眼)和无效组(15例15眼),收集一般资料、合并症、泪道阻塞原因、术后泪道冲洗频率及骨性泪道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拔管后随访6mo,本研究纳入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0.0%和1.3%。有效组患者的病程显著短于无效组,合并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无效组,骨性泪道阻塞处长度显著短于无效组,阻塞处最小直径显著长于无效组,且两组患者术后泪道冲洗频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4.600,95%CI 3.448~6.136)、伴随合并症(OR=2.524,95%CI 1.481~4.302)、骨性泪道阻塞长度(OR=3.785,95%CI 1.844~7.770)和阻塞处最小直径(OR=2.330,95%CI 1.464~3.708)以及术后泪道冲洗频率(OR=4.773,95%CI 2.227~10.231)均是影响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论: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病程、合并症、术后泪道冲洗频率、骨性泪道情况均是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适当提高泪道扩张冲洗次数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及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3D-OCT)技术研究高眼压症患者(OHT)视路的微观改变。

方法:纳入我院眼科2016-01/2019-10确诊为双眼OHT的患者26例52眼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均与高眼压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6例52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测、中央角膜厚度(CCT)测量、非接触性眼压、视盘3D-OCT扫描检测及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及视放射DTI检测,OHT患者增加房角镜检查,并对比两组的差异。

结果:OHT组CCT值比正常对照组薄,眼压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均P<0.05)。OHT视盘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变大,视杯面积增大; 平均青光眼视盘旁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鼻侧RNFL厚度比正常对照组变薄(均P<0.05),上方、下方及颞侧RNFL无差异(均P>0.05)。双侧视神经及视放射的FA值较正常对照组下降(均P<0.05)。两组视交叉、双侧视束FA值、双侧视路ADC值无差异(均P>0.05)。

结论:3D-OCT可以获取CP-RNFL厚度值,视盘的参数; DTI可以重建颅内视觉通路,能早期发现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的微观变化。联合3D-OCT及新兴的DTI技术可有效了解OHT患者视路的微观改变,为临床研究高眼压症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黄斑区的厚度,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黄斑区的厚度所产生的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白内障手术且术中无并发症的患者共83人84眼,将其中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8例患者39眼设为A组,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的45例45眼患者设为B组,记录术后视力、眼前段和眼底情况,术后1天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opcon3D OCT-1000)检测.结果 A组患者成功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患者成功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天从三维OCT中均未发现明显黄斑区结构的改变,检测到A、B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236.14±30.41)μm、(223.11±32.10),较正常同年龄人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229.0±20.46)μm略增厚,且无统计学意义:A组(P=0.224),B组(P=0.286).两组距黄斑中心凹3~6mm的外环区上、下、颞、鼻4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同年龄人群组相比均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56.58±14.93)、(243.71±16.06)、(259.92±21.14)、(275.79±16.78);B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56.93±19.43)、(243.29±20.54)、(259.43±23.52)、(275.43±21.47),正常同年龄人群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47.00±13.68)、(232.50±16.51)、(243.2±13.85)、(268.5±15.59).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距黄斑2~3mm内环视网膜厚度、外环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及视网膜平均厚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后短期内距黄斑中心凹3~6mm的外环区4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同年龄人群组相比均增厚,但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并未见有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