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计算机阅读后的单眼调节幅度及其变化与屈光度、优势眼的关系.方法 30名受试者按不同屈光度、屈光参差状态、优势眼分组,均作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h,阅读前后分别查单眼调节幅度.结果 (1)连续2h计算机阅读前,调节幅度的大小与屈光度有相关性(r=0.439,P=0.003);阅读后,调节幅度的变化与屈光度无相关性(r=0.121,P=0.434).(2)计算机终端阅读前,优势眼的调节幅度大小与非优势眼调节幅度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阅读后,优势眼的调节幅度变化比非优势眼调节幅度变化大(P<0.05).(3)生理性屈光参差组和病理性屈光参差组两组内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屈光不正度数较高或较低眼别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计算机阅读前,调节幅度的大小与屈光度有相关性;计算机阅读后优势眼的调节幅度变化比非优势眼调节幅度变化大;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屈光不正度数较高或较低眼别之间无相关.高调节幅度及优势眼可能并不是近视进展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无前房、白内障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角膜缘的晶状体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7只眼伴有无前房、白内障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进行了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和前房深度变化、滤过泡、视力以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3~48个月。结果:(1)眼压:7只眼术前平均眼压为(5.18±0.77)kPa,术后1天平均眼压为(0.95±0.29)kPa,术后1周平均眼压为(0.93±0.12)kPa,最后1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14±0.70)kPa;(2)前房深度:所有患眼术后均形成前房,中央前房深度为3~5CT;(3)滤过泡情况:所有患眼术后均形成功能滤过泡,滤过泡形态为扁平弥散;(4)视力:1患眼术前视力0.01,术后1周视力CF/20cm,最后1次随访矫正视力0.06;1患眼术前视力0.05,术后1周0.01,最后1次随访矫正视力0.1;余患者多为幼儿,不能配合视力检查但可追光;(5)术后并发症:所有患眼术后早期均有角膜水肿,瞳孔区均有纤维性渗出,房水闪辉( ~ ),但均未出现瞳孔和周切口膜闭、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同时伴无前房或极浅前房、白内障玻璃体混浊患者,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形成前房,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伴无前房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眼科学报2007;23:238-242.  相似文献   
3.
一、激光小梁成形术的发展简史1973年,Krasnov[2],Worthen[3]等曾试用Q开关的红宝石激光和连续波的激光作小梁网的造孔击射,试图改善房水外流达到降眼压目的,但最终因小梁的孔网在短期内就纤维化而失败。直到1979年,Wise和Witter[4]首次报道用低能量氩激光击射小梁网(并非穿刺小梁网)而成功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即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rgon lasertrabeculoplasty,ALT),经随访10年以上的结果证明ALT的疗效肯定,已被普遍接受成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常用的激光手术方法。The GlaucomeLaser Trial Research Group(GLT)[5]研究结果表明,A…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9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因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而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一组患者共21例22只眼。记录患者眼压、视力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观察时间为3-72个月。结果22只眼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时平均眼压为(12.47±3.77)mmHg,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42.29±18.99)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7.185,p=0.000)。22只眼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最佳矫正视力在NLP~1.2之间,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2.929,p=0.008)。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晶状体手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式,且技术较成熟,临床上如有条件应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计算机终端阅读与书本阅读相比是否更易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并对其影响因素作相关性分析.方法 30例受试者均接受两种不同阅读方案:(1)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 h后休息10 min;(2)连续书本阅读2 h后休息10 min.每次阅读前后分别作眼部症状评分、眼表性状及调节、聚散功能的检查.结果 (1)连续2 h计算机终端阅读后较书本阅读更易出现症状评分增加(P<0.05).(2)连续2 h计算机终端阅读后出现症状评分增加、BUT、Sit、FL、Rb、调节滞后值、调节幅度、集合近点、近距融合力、近距隐斜的变化(P<0.05);症状相关因素的回归模型:Y=-0.178+0.577X1+0.521X2(F=10.67,P<0.05).Y为症状评分, X1为集合近点,X2为荧光染色.结论 使用计算机终端阅读较书本阅读更易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其与眼表性状及集合功能相关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手术后并发症悬垂滤过泡的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探讨悬垂滤过泡无缝线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悬垂滤过泡的病例,共9例(10眼),均施行了无缝线部分切除术,分析其年龄、性别、症状、青光眼类型、既往滤过性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角膜表面情况、手术并发症等,以及切除物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随访4个月至5年。手术前后眼压测量值及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28.8±19.8)个月。所有患眼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均显示悬垂的滤过泡组织与结膜滤过泡不相通,与角膜上皮融合,与角膜前弹力层有明显分界。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无缝线部分滤过泡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滤过泡功能正常,角膜保持透明。在随访期内,未见悬垂滤过泡复发。未见滤过泡渗漏、低眼压及眼内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被切除的组织主要为增生和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被覆上皮或有上皮嵌入。结论无缝线的悬垂滤过泡部分切除术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滤过泡重建方法,有助于缓解眼表不适,同时不影响眼压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蓝黄视野检查法(Blueon Yellow Perimetry,BYP)和自动视野检查法(Standard Automatic Perimerty,SA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POAG患者72例120只眼,男性46例76只眼,女性26例44只眼,左50只眼,右70只眼,年龄16~79岁,平均(43.87±17.53)岁,应用HUMPHERY750Ⅱ-i电脑自动视野计的标准检测程序和蓝黄视野榆测程序分别进行SAP和BYP的检测.结果 POAG早期SAP和BYP检测中,BYP更能在视野缺损深度和缺损范围上反映青光眼的视功能损害程度.POAG进展期BYP检测出部分SAP所不能检测出的缺损部位,检测到的缺损深度和SAP相同.POAG晚期的SAP和BYP检测到相同的缺损范围和缺损深度.视野指数中异常阈值点数最能反映POAG早期视野损害.结论 BYP比SAP更加适用于POAG的早期视野损害的筛查,在视功能出现广泛的受损时,BYP反映视野缺损的能力与SAP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使用计算机终端及不同的休息方案对眼表性状的影响.方法 30名受试者均接受5种不同阅读方案:1.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h后休息10min.(2)连续书本阅读2h后休息10min.(3)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1h后休息10min(休息1方案).(4)计算机终端阅读总时间1h,每30min间隔休息5min(休息2方案).(5)计算机终端阅读总时间1h,每15min间隔休息2min(休息3方案).每次阅读前后分别检查眼部泪膜破裂时间(Br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虎红(Rose Bangle,Rb)染色、结膜印迹细胞(Imprssion Cytology,IC)检查.结果 (1)连续2h计算机终端阅读后较书本阅读更易出现BUT缩短、Sit值减少、FL及Rb染色评分增加(P<0.05).(2)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h较1h更易出现BUT缩短Sit值减少、FL及Rb染色评分增加(P<0.05).(3)3种休息方案之间的BUT、FL、Rb染色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休息3方案优于其它方案.结论 使用计算机终端阅读较书本阅读更易对眼表性状产生影响,并随时间的不同出现差异.三种不同休息方案比较,每使用计算机终端阅读15min间隔休息2min(休息3方案)对眼表性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及latrunculin—A(Lat-A)处理后人眼小梁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正常供体人眼小梁细胞培养后用Dex及Lat—A处理,经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小梁细胞蛋白质,分析凝胶电泳图谱,选取部分差异凝胶斑点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结果采用24cm IPG胶条获得正常人眼小梁细胞对照组、Dex组、Dex+Lat—A组以及Lat—A组的二维电泳凝胶图谱,得出不同培养条件下人眼小梁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应用GDPi MALDI—TOFMS得出不同培养条件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并成功鉴定出其中的24种蛋白质,主要包括细胞骨架相关的蛋白、热休克蛋白、氧化还原相关的蛋白和糖代谢相关的蛋白4类蛋白质。ADLH和Rab蛋白在Lat—A组的人小梁细胞中表达增加,但在Dex组表达减少,而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人CRMP2呈现相反的结果。结论成功建立Dex及Lat—A诱导人眼小梁细胞蛋白质表达图谱。Dex及Lat—A能诱导人眼小梁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可能与青光眼致病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弱视的色觉损害以及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对弱视早期诊断和评价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临床价值,探讨正常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的表现和差异。【方法】 应用同亮度不同颜色棋盘格的刺激,比较正常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结果】 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儿童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组。①三组儿童组内比较发现:除绿/灰刺激后产生的P1波潜伏期比其它颜色刺激延长之外;其它颜色刺激产生的P1潜伏期两两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种颜色刺激产生的P1-N2振幅在各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组和屈光不正组儿童在蓝/灰(P = 0.004)和蓝/黄刺激(P = 0.01)后的P1潜伏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别;在红/灰刺激(P = 0.007)后的P1-N2振幅有显著差别,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N2振幅没有显著差别。③正常组和屈光参差组儿童在蓝/灰(P = 0.02)和蓝/黄刺激(P = 0.01)后的P1潜伏期有显著差别,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别;正常组和屈光参差组儿童在红/灰(P = 0.005)和黑/白刺激(P = 0.009)后的P1-N2振幅有显著差别,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N2振幅没有显著差别。④屈光不正组和屈光参差组儿童在各种不同颜色刺激后,两组之间的P1潜伏期及P1-N2没有显著差异 (P值均大于0.05)。【结论】 正常眼和弱视眼的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存在差异,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之间则不存在差异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可能有助于弱视的早期诊断和视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