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前弹力层下切削(SBK)与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预测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接受SBK手术46例(91眼)为SBK组,球镜(-5.16 ± 1.37)D(-1.5~ -9 D),柱镜(-0.72 ± 0.45)D(0~ -2.5 D);接受薄瓣LASIK手术46例(92眼)为薄瓣LASIK组,球镜(-5.60 ± 1.59)D (-1.5~ -10 D),柱镜(-1.38 ± 0.68)D(0~ -4.5 D).采用OU P-ONE角膜板层刀和M2110刀头,比较2组角膜瓣厚度、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 结果 2组患者左眼角膜瓣厚度均明显小于右眼;薄瓣组患者的左、右眼和双眼角膜瓣厚度均明显大于SBK组(P<0.01),且变异较大.SBK组、薄瓣组术后3月内裸眼视力均明显优于术前裸眼视力,2组术后不同时期祼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SBK组、薄瓣组术后干眼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1.7% 及23.9%. 结论 SBK及薄瓣LASIK矫正近视及散光安全有效,Q值引导下依据患者角膜形态、厚度及散光方向个性化选择术式可以提高手术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信息动态     
患者,男,20岁,2016年4月12日于我院行双眼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前双眼屈光度:右眼:-3.75-0.50×170,左眼:-4.00-0.50× 10,双眼矫正视力均为0 LogMAR.眼压:右眼2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1 mmHg.A超测角膜厚度:右眼593 μm,左眼600μm.双眼眼底检查示视盘色正界清,杯/盘比(C/D)约0.3.术中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仪,频率500kHz,治疗切口位于角膜上方90°,帽厚130 μm,透镜厚度右眼97 μm,左眼101 μm.手术过程双眼激光扫描30 s,透镜分离取出顺利.术后第1天复查视力,双眼均为0 LogMAR.嘱患者0.1%氟米龙滴眼液4次/d滴眼.  相似文献   
3.
角膜层间积液综合征是指角膜基质层间出现间隙,房水渗入其间,使实质层分离,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为板层屈光手术后任何原因引起的眼压增高或角膜内皮功能障碍,引发角膜水肿,出现层间积液.由于此病较为罕见,临床上角膜层间混浊近似弥漫性板层角膜炎,角膜中央部眼压隐匿性增高,极易误诊漏诊.通过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可明确诊断.积极寻找原发病因、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虹膜定位对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变化观察。方法:取同期进行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且柱镜>1.0D并有1a随访记录的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启动虹膜定位成功行波前像差引导 LASIK 术(试验组)67例129眼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无虹膜定位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对照组)82例161眼。在同一台激光机下进行激光切削。术后1、3、6mo,1a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电脑验光、波前像差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3 mo UCVA超过术前BCVA 1行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 P=0.011;χ2=14.431, P<0.01);术后1d,1mo残留散光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t=2.23,P<0.05);术后6mo,1a UCVA及术后3、6mo,1a残留散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内两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彗差均增加,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彗差的增加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技术的应用在飞秒制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中,具有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彗差增加较少,残留散光少的特点,具有更好更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LASIK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的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
  方法:选取2015-05/12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0D≤等效球镜度数≤-10.00D)67例132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FS-LASIK组)66眼和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简称SMILE组)66眼,术中SMILE组角膜帽厚度和FS-LASIK组术中角膜瓣厚度都设置为110μm。分别于术前、术后3、6 mo利用Pentacam测量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观察对比其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
  结果:术后6mo,FS-LASIK 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7±1.65mm,显著高于术前5.20±1.32mm。 SMILE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0±1.33mm,显著高于术前5.18±1.2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FS-LASIK组角膜表面高度前凸量(1.29±1.28mm)与SMILE组(1.22±0.89mm)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S-LASIK和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角膜后表面前突,后表面高度值增加; FS-LASIK相较于SMILE,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变化量略大,但无明显的临床差别, SMILE 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稳定性相对略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9眼已行ICL或TICL( 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近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观察1d~2a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拱高、晶状体和眼底情况等。

结果:所有术眼术后裸眼视力(4.89±0.17)较前(3.49±0.24)显著提高。末次随访, 术后UCVA高于术前BCVA有72眼(91%),所有患者手术前后BCVA无下降。等效球镜:术前-12.14±4.14D,末次随访-0.43±0.90D。术后1d眼压(14.82±3.46mmHg)与术前(15.59±2.6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压(15.77±2.36mmHg)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a拱高(481±219μm)和术后2a的拱高(475±196μm)与术后6mo拱高(502±225μm)相比有所降低。术后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略有降低,角膜内皮丢失率分别为5.9%、6.7%、8.2%。术后随访,有2眼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经相应处理后,视力无明显影响,尚未发现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疗效好且稳定,术后安全性高。通过术前的精确检查和测算、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严密观察随访可以有效防治并发症。术后出现的拱高下降的情况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远期效应。  相似文献   

7.
报告一例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18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8年,外伤致角膜瓣移位伴角膜层间上皮植入的治疗情况。1 病例 患者男性,43岁。因左眼被电动车车把撞伤1个月,时感流泪,异物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