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眼科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远期调节功能变化。方法:对2006/2008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2a,定期检测术眼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分别用主觉近点法、离焦法检测术眼调节功能,并观察评价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结果: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和6mo均可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a远、近视力均下降,与6mo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点法和离焦法检测的调节幅度在术后6mo和1a分别为(1.65±0.88)D,(1.78±0.67)D和(1.24±0.66)D,(1.15±0.6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为(0.92±0.44)D,(0.71±0.37)D,与术后1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病例术后1a约占29%(10/34),术后2a约占47%(16/34)。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及调节力,但随着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术后1a以后远近视力及调节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工晶状体的特殊设计及晶状体材料可能与囊膜纤维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Pentacam测量的可疑房角关闭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各项参数,探讨评价前房形态改变的敏感参数。
  方法:诊断为可疑房角关闭并接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3例60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 d行Pentacam检查,观察前房各项参数在激光前后的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容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夹角变宽,从治疗前的(22.26°±5.18°)增加为治疗后的(26.42°±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可以显著增加可疑房角关闭患眼的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可作为评价前房形态改变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眼外伤并发眼内炎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开放性眼外伤315眼,分析不同因素对眼内炎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在开放性眼外伤中,细长异物的穿刺伤、玻璃体异物存留及晶状体后囊破裂均可增加眼内炎的发生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缝合时间>24h可增加眼内炎的发生几率,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伤口增大未增加眼内炎的发生几率。结论:玻璃体内异物存留、细长异物的穿刺伤、晶状体后囊破裂是开放性眼外伤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在及时缝合的前提下,伤口的增大并不会增加眼内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使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1CU AIOL)的拟调节力及远近视功能明显下降,影响其远期临床效果.目前国内外关于后发性白内障对IOL眼内移动度的影响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是否可恢复IOL眼内移动度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1CU AIOL眼内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收集因单纯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联合1CU AIOL植入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20例24眼,分别于IOL植入术后3个月、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检测术眼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DCNVA),并用IOL Master检测10 g/L匹罗卡品滴眼液点眼前及点眼后的前房深度,计算其差值作为IOL的眼内移动度.比较上述3个时间点IOL的眼内移动度变化,评价后发性白内障及激光治疗对1CU AIOL眼内移动的影响. 结果 1CU AIOL植入术后3个月IOL的眼内移动度为(0.44±0.21)mm,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后,术眼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 d IOL的眼内移动度为(0.27±0.11)mm,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IOL的眼内移动度为(0.34±0.10)mm,3个时间点间IOL的眼内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80,P=0.001),与IOL植入术后3个月比较,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 IOL的眼内移动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与后囊膜切开术前1d相比,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IOL的眼内移动度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CU AIOL植入术后3个月术眼DCNVA为(3.1±0.9)J,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为(6.2±0.8)J,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为(3.4±0.7)J,3个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270,P=0.000),其中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术眼DCNVA明显低于IOL植入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囊膜切开术前1d相比,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术眼DCNVA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植入术后3个月、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DCNVA与1CU AIOL的眼内移动度均无显著的相关性(r1=-0.150,P1=0.486;r2 =-0.320,P2=0.122:r3=-0.100,P3=0.633). 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使1CU AIOL的眼内移动度明显下降,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IOL的移动度并无明显影响,但术后术眼仍可恢复较好的视近功能,可能与多种因素产生的拟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对屈光参差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收集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7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进行随访观察,检测裸眼远视力、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

结果:术后1、3mo的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 术后3mo的单眼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较术前戴镜明显提高(P<0.05); 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手术未对患者的调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助于恢复双眼协调一致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层粘连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观察层粘连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层粘连蛋白组、表皮生长因子 (EGF)组和联合应用组 ,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数目变化 ;计数 0、12、2 4、36h的各组细胞数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结果 倒置显微镜观察及细胞生长曲线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层粘连蛋白组、EGF组和联合应用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其中联合应用组最为显著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 ,层粘连蛋白组、EGF组和联合应用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 (P <0 .0 5 ) ,G2~M期细胞比例显著提高 (P <0 .0 5 ) ;EGF组和联合应用组S期细胞比例显著提高 (P <0 .0 5 ) ;联合应用组与层粘连蛋白组相比 ,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层粘连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单独及联合应用都可明显促进角膜内皮细胞分裂增生 ,且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脱水猪角膜基质为载体体外构建猫角膜内皮组织,并观察其形态结构,以寻找体外构建角膜组织最佳载体材料及方法,最终目的是体外构建可用于移植的角膜内皮组织。方法:以脱水处理的猪角膜基质片为载体,将猫角膜内皮细胞接种于去除猪角膜内皮细胞的后弹力膜上,在添加了表皮生长因子和层粘连蛋白的培养液中培养7 d,分别观察倒置显微镜下、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下内皮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倒置显微镜下,组织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形成单层内皮组织,排列较规律,细胞间连接紧密;组织学观察发现,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形成完整的内皮组织,贴附于脱水基质的后弹力膜上,与正常的角膜内皮组织结构相似;扫描电镜下,组织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间连接紧密,细胞大小不甚一致,胞核清晰。 结论:以脱水猪角膜基质为载体,体外成功构建出猫角膜内皮组织,其形态结构近似于正常角膜内皮组织。  相似文献   
9.
角膜体外重建异种生物载体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异种 (猪 )角膜基质的生物相容性 ,评价其作为角膜体外重建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将新鲜、脱水两种猪角膜基质分别植入新西兰白兔角膜层间 ,定期临床观察植片愈合情况 ,并于术后 2周、1、2、4、8个月取兔角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临床观察 :全部植片存活 ,12只术眼未见角膜水肿混浊、角膜新生血管、排斥反应发生 ,新鲜植片在 2个月左右已透明 ,脱水植片在 6个月后透明。组织学观察 :新鲜植片 4个月时与兔角膜基质相融愈合 ,脱水植片经角膜细胞再分布、胶原纤维改建重塑 ,于 8个月后与兔角膜基质相融愈合 ,2组植片愈合过程中未见有淋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生成。结论 异种 (猪 )角膜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是一种理想的角膜体外重建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层粘连蛋白作用下角膜内皮细胞增殖与细胞骨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观察层粘连蛋白 (laminin,LN)作用下角膜内皮增殖性及细胞微丝骨架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旨在寻找角膜内皮细胞体外生长的最佳条件。1 材料与方法1.1 分组细胞培养 对照组:取兔角膜内皮细胞 ( 1×105 /mL),在含有 10%小牛血清, 4mmol/L的L 谷氨酰胺和15mmol/L的HEPES的 199培养液中,培养原代细胞 36h。LN组:根据肖军军等 [1]LN生物学作用浓度梯度检测结果,基础培养液中加入LN,质量浓度达 50μg/mL,同上培养细胞。1.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收集细胞,固定,用前离心去除固定液,加RNase200μL及碘化丙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