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上穹窿结膜下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NOSPECSⅡ级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门诊就诊的以上睑退缩为主要体征的甲状腺相关眼病NOSPECSⅡ级患者50例。其中40例为单眼发病,18例为双眼发病。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上弯窿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1次/周,连续7周。第二组上穹窿结膜下注射同时口服强的松。第三组单纯口服强的松。于治疗前、第7周、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记录患者睑裂高度、上睑退缩量、CAS积分、泪膜破裂时间。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于治疗第7周睑裂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变小(t=8.29,t=8.67,P<0.01),第三组于治疗3月时睑裂高度较术前显著变小(t=8.15,P<0.01),治疗后第6个月第一组和第二组睑裂明显小于第三组;第一组、第二组于治疗第7周上睑退缩值明显下降(t=7.50,t=9.11,P<0.01)。第三组于治疗3个月时上睑退缩值较术前明显下降(t=8.55,P<0.01),治疗6个月时三组上睑退缩值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在治疗7周后较治疗前CAS积分均有明显降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2,t=12.11,t=15.55,P<0.01)。组间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第一组于治疗后3个月BUT延长(t=4.42,P<0.01),且随着时间推移BUT逐渐延长。第二组、第三组于治疗第7周BUT延长(t=4.48,t=5.23,P<0.01),于治疗后6个月三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穹窿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疗法与注射联合口服强的松法均能迅速、有效地改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症状和上睑退缩的体征,且第一种疗法较第二种疗法全身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干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LASIK术前及术后1d、2d、10d及30d在17名患者(34眼)下睑结膜囊内抽取泪液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泪液中NGF含量,同时行泪膜稳定性的检查,并对两者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GF含量在术前平均值为(21.964±8.22)μg/ml,术后ld,2d,10d含量分别为(12.764±3.55)μg/ml、(11.01±4.66)μg/m1、(13.554±4.93)μg/m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0d含量(19.164±8.79)μg/m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汨膜破裂时间(breaking-uptime,BUT)均值为(12.624±1.99)s,术后1 d、2d、10d和30d分别为(4.684±1.77)s、(4.84±1.92)s、(7.36±1.53)s和(8.824-3.08)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d与2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d(2d)、10d、30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泪液中NGF含量与泪膜稳定性存在正相关(r=0.484,P〈0.0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泪液NGF的含量存在一个由降低到正常的动态变化过程,干眼主要与泪膜稳定性下降有关,NGF含量变化是泪膜稳定性下降的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干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LASIK术前及术后1天、2天、10天及30天在17例患者(34眼)下睑结膜囊内抽取泪液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泪液中NGF含量,同时行泪膜稳定性的检查,并对两者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GF含量在术前平均值为(21.96±8.22)μg/ml,术后1天、2天、10天含量分别为(12.76±3.55)μg/ml、(11.01±4.66)μg/ml、(13.55±4.93)μg/m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含量(19.16±8.79)μg/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up time,BUT)均值为(12.62±1.99)s,术后1天、2天、10天和30天分别为(4.68±1.77)s、(4.84±1.92)s、(7.36±1.53)s和(8.82±3.08)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与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2天)、10天、3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中NGF含量与泪膜稳定性具有正相关(r=0.484,P〈0.01)。结论LASIK术后泪液NGF的含量存在一个由降低到正常的动态变化过程,NGF含量变化是泪膜稳定性下降的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发性翼状胬肉采用手术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3月该院手术的初发性翼状胬肉病例73例(79眼)。随机分为2组,其中35例(39眼)给予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38例(40眼)给予手术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后随访12~18个月,观察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于生物羊膜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3眼复发,复发率7.7%,生物羊膜移植组4眼复发,复发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P>0.05);生物羊膜移植组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周、1个月泪膜破裂时间均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延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t=3.18P<0.05),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05)。结论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较生物羊膜移植组术后愈合时间短,生物羊膜移植组术后能保持较好的眼表泪膜稳定性,两者复发率相近。在治疗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相关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发病及视力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眼科及风湿免疫科16周岁以下JIA相关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JIA相关葡萄膜炎42例(单眼计71只),其中男16例(单眼计28只),女26例(单眼计43只),男∶女=1∶1.625。葡萄膜炎发病年龄4~16岁,平均发病年龄(8.8±2.6)岁。随访时间2个月至6.3年,中位随访时间2.7(1.0,4.1)年。急性病程单眼计5只(7.0%),慢性病程单眼计66只(93.0%),复发性病程单眼计11只(15.5%)。前葡萄膜炎单眼计60只(84.5%),全葡萄膜炎单眼计11只(15.5%);单侧葡萄膜炎13例(31.0%),双侧葡萄膜炎29例(69.0%)。少关节型35例(83.3%),RF(-)多关节型6例(14.3%),RF(+)多关节型1例(2.4%)。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检查,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核抗体(ANA)(+)女20例,男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7.P<0.05)。发病年龄≤6岁、病程>4年、初诊最佳矫正视力(BCVA)≤0.4、并发症>2个与视力预后不佳有关(均P<0.05)。结论 JIA相关葡萄膜炎慢性多见,常双眼发病。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的解剖类型。虹膜后粘连为最常见眼部并发症。少关节炎型JIA、ANA(+)、RF(-)的JIA患儿更易发生葡萄膜炎。视力预后与发病年龄、病程长短、初诊BCVA及出现并发症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