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旋转非对称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患者的早期 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12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旋转非对称折射型多焦点IOL植入的患者36例(40眼),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观察裸眼远、中、近视力(LogMAR),矫正远视力(LogMAR),术后等效球镜度(SE),离焦曲线,调制传递函数(MTF),眼内高阶像差,并统计患者术后视功能指数量表评分及脱镜率。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术后3个月裸眼远、中、近视力及矫正远视力均较术前增加(P<0.05),72%裸眼远视力优于0.1,98%矫正远视力优于0.1;88%术后SE在±1.0 D以内;离焦曲线在0.0 D及-2.5 D具有峰值,+1.0~-4.0 D屈光范围内视力均优于0.25。术后3 mm瞳孔直径下MTF数值均较术前提高(P<0.05),眼内总像差、垂直彗差及垂直三叶草较术前增加(P<0.05)。患者术后3个月视功能指数量表得分为1.0(0.0,2.0)。92%的患者看远、看近均可完全脱镜。结论: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IOL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远、近视力,亦能保持较大范围的中距离视力,患者术后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及较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对双眼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或双焦点IOL术后早期的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武汉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双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2例(104眼),依据患者选择的IOL进行分组,双眼均植入双焦点IOL 26例(52眼)作为双焦点组,双眼均植入三焦点IOL 26例(52眼)患者作为三焦点组,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间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近视力(UNVA)、矫正远视力(BCDVA)、矫正远中视力(DCIVA)、矫正远近视力(DCNVA)、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等,并进行VF-14-CN生活质量问卷满意度及脱镜率调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焦点组UIVA明显优于双焦点组(Z=-2.347,P=0.019),而2组间 UDVA、UNVA、BCDVA、DCIVA、DCN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焦点组在-1.0、-3.0、-3.5、 -4.0 D离焦下视力明显优于双焦点组(Z=-2.619、-2.452、-2.452、-2.147,P=0.009、0.014、0.014、 0.032)。2组间明视及明视眩光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 mm瞳孔直径时,三焦点组眼内总高阶像差、眼内彗差、眼内三叶草差以及全眼总高阶像差、全眼三叶草差均明显低于双焦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瞳孔直径时,三焦点组眼内球差明显低于双焦点组(Z=-3.053, P=0.002),余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3、5 mm瞳孔直径时的调制传递函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VF-14-CN得分、日常生活脱镜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双眼植入双焦点IOL相比,双眼植入三焦点IOL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中间距离视力,但二者在远近视力、视觉质量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及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2例(312眼)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2.2mm同轴微切口组)159例,对照组(3.0mm标准切口组)153例。记录两组术前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角膜滞后性(cornealhysteretie,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resistancefactor,CRF)、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correlatedintraocularpressure,IOPg)、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compensatedIOP,IOPcc)、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cellcount,ECC);术中数据包括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手术时间。术后1d、1周、2周、1个月复查,比较两组UCVA、BCVA、ECC、CCT、CH、IOPg、CRF和IOPcc。结果 术后1d两组CH、CR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研究组CH、CRF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CH、CRF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两组CH、CRF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两组IOPg、IOPcc仍高于术前(均为P<0.05),而低于术后1周(均为P<0.05);两组CCT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后4周,两组CH、CRF、IOPg、IOPcc、CCT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前,两组CH、CRF与CCT存在正相关性(研究组:r1=0.43,r2=0.52,对照组:r1=0.56,r2=0.53;均为P<0.05)。术后1d,两组CH与CCT均无相关性(r1=0.13,r2=0.10,均为P>0.05)。两组的CRF值与CCT在不同时相始终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的CH与CRF均存在正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同轴微切口Phaco和标准切口Phaco均会改变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同轴微切口Phaco比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与手动撕囊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差异。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观察重庆爱尔眼科医院2015年1月至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5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将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患者12例(20只眼)作为试验组,手动撕囊的患者13例(20只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术中撕囊后取出晶状体前囊膜制成电镜标本,观察囊膜边缘的连续性、光滑度及厚薄程度。基线指标和前囊口形态学参数采用均数±标准差( ±s)描述,二者的比较采用t检验。囊膜光滑度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裂隙灯数码照相法采集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眼前节图像,并比较前囊口形态学参数。运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前囊口形态学参数组间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前囊口水平直径及垂直径与人工晶状体(IOL)光学部覆盖度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游离前囊膜边缘光滑度和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低倍镜下观察,试验组的囊膜光滑度优于对照组,但在高倍镜下结果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9,-4.54;P<0.05);试验组的囊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囊膜口参数的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垂直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水平直径、圆度、最小距离(囊膜缘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囊膜缘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最大距离)及覆盖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45,5.51,6.76,8.92,7.99;P<0.05);其中,除试验组最大距离小于对照组外,其他参数均为试验组大于对照组。组内比较(1周、1个月、3个月)显示,水平直径、圆度及覆盖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0.67,0.85;P>0.05);然而,垂直直径、最小距离及最大距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8,5.21,5.97;P<0.05)。其中,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逐渐变大,而垂直直径逐渐变小。尚未发现两组不同试点前囊口直径和覆盖度存在相关性。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连续性显著优于手动撕囊;在高倍镜下,手动撕囊游离前囊膜的边缘光滑度高于飞秒激光,在低倍镜下,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光滑度高于手动撕囊;术后3个月,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囊膜口圆度和覆盖度更优越;飞秒激光更加精准、位置居中,术后更能有效包裹IOL光学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量并比较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术与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患者前囊口形态、大小和位置参数,评估其对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了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其中飞秒组40例(40眼),患者行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术;手工组40例(40眼),患者行手工连续环形撕囊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后1周、1个月、1 a复查用数字化裂隙灯照相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采集眼前节图像,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来测量前囊口的水平和垂直直径、圆度、囊膜缘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最大和最小距离、包裹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切概率法、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来分析两组间参数差异和人工晶状体居中性预测因子.结果 飞秒组和手工组术后1周、1个月,两组间垂直直径、圆度、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包裹度、水平偏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两组间水平直径、垂直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1 a,两组间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包裹度、水平偏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垂直和水平直径、圆度、垂直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飞秒组中,术后1周、1个月、1 a水平偏移均未出现≥0.4mm者;在手工组中,术后1周、1个月、1 a水平偏移≥0.4 mm眼数和<0.4 mm眼数比分别为2/38、4/36、8/32.术后1 a,两组水平偏移≥0.4 mm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变量广义估计方程模型中,撕囊类型是水平偏移的显著预测因子.而在所有的撕囊参数中,仅包裹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1周、1个月、1 a飞秒组包裹度与水平偏移均存在负相关性(r=-0.89,P<0.05;r=-0.72,P<0.05;r=-0.58,P<0.05);术后1周手工组包裹度与水平偏移亦存在负相关性(r=-0.68,P<0.05),而术后1个月、1 a手工组包裹度与水平偏移均无相关性(r=-0.41,P>0.05;r=-0.33,P>0.05).结论 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术制作的前囊口更圆、更居中,大小更精准,囊袋内人工晶状体位置更稳定,居中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的效果以及IOL的旋转稳定性与居中性。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1.0 D的患者68例(82眼),其中41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观察组),另41眼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残余散光的度数;采取重复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及IOL在囊袋内水平、垂直偏移的距离和垂直偏转的度数。结果 观察组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1.03±0.32,术前角膜散光为(2.09±0.73)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11,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33±0.27)D;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92±0.40,术前角膜散光为(1.69±0.64)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09,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26±0.22)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散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OL水平偏移距离与垂直偏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OL倾斜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Toric 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均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