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比较24h眼压监测中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的眼压值,探讨夜间眼压的不同测量方法对青光眼24h眼压昼夜波动的影响。方法对已确诊且未用药、未做过手术的4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每2h1次,其中测量夜间0:00、2:00、4:00眼压时,逐个唤起患者后立即测,后嘱患者坐起休息10min再测,采用SPSS软件以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测量结果。结果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的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间眼压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坐位眼压值能更准确反映夜间眼压,对24h眼压测量及青光眼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24 h眼压的测量来深入分析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NTG患者131例及POAG患者102例,测量24 h眼压,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 am起每隔2 h测一次眼压,0 am至6 am之间测得的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波动曲线、平均眼压、峰值时间及眼压、谷值时间及眼压和眼压波动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NTG组双眼平均眼压为(14.2±2.1)mmHg,低于POAG组[(19.9±3.5)mmHg];NTG组双眼峰值眼压为(17.0±2.4)mmHg,低于POAG组[(24.7±4.3)mmHg];NTG组双眼谷值眼压为(11.8±2.2)mmHg,低于POAG组[(16.5±3.1)mmHg];NTG组双眼眼压波动值为(5.2±1.8)mmHg低于POAG组(8.2±3.1)mmHg];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及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6.44、-13.16、-8.90,P均<0.01).NTG组63.3%患者、POAG组73.5%患者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NTG组有51.5%患者、POAG组有64.7%患者的峰值位于0 am至6 am时间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0,P=0.017).结论 NTG及POAG患者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是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的依据,并可用作治疗随访中评价疗效和调整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白内障术后不同屈光状态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6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81例(81眼)。按眼轴长度分为A组(21.00~23.99 mm),B组(24.00~25.99 mm),C组(≥26.00 mm)。术后3周~1个月复查。每组按术后残留屈光度(等效球镜)分为3个亚组:a组(+0.25~-1.25 D),b组(-1.50~-2.75 D),c组(≥-3.0 D)。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3组患者手术前后总满意度比较,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同组内术后残留不同屈光度患者的视觉满意度调查结果:A组中a、b亚组满意度更高;B组中a亚组满意度最高,他们大部分是术前不戴镜者; c亚组在看中、近距离时满意度更高,他们大多是术前就戴镜且有阅读习惯者;C组中b、c亚组满意度更高。结论 白内障术后不同屈光度对满意度有影响。术前远视、正视、低度近视患者,术后仍处于接近正视状态者满意度比较高;术前中度近视患者,原来不戴镜的,术后也是接近正视状态者满意度比较高;原来戴镜且有阅读习惯的,术后处于中度近视状态者满意度比较高;术前高度近视者,术后处于低、中度近视状态者满意度比较高。以上可供白内障术前选择不同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深入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24 h眼内灌注压的昼夜变化及其与视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眼科门诊筛选患者162例,分为2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7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91例).采集年龄、性别、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中央角膜厚度、杯盘比、中心视野等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后采用不同的降眼压用药时间,来探索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入选1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14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前均给予视野检查,进行24 h眼压监测(每2h1次),并根据眼压波动曲线,给予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1次/d,用药时间为峰值眼压提前12 h;1个月后复查24 h眼压,随访(23.7±12.4)个月,记录随访终末期的视野.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16.8±3.5)mm Hg(1 mm Hg=0.133 kPa),峰值眼压(20.8±4.6)mm Hg,谷值眼压(13.7±3.1)mm Hg,眼压波动值(7.1 ±2.4)mm Hg;治疗后平均眼压(13.2±2.6) mm Hg,峰值眼压(16.4±3.4) mm Hg,谷值眼压(10.7±2.3)mm Hg,眼压波动值(5.7±2.1)mm Hg.治疗前后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治疗前视敏度(19.0±5.2)dB,视敏度缺损值(8.2±4.9)dB;治疗后视敏度(19.7±5.5)dB,视敏度缺损值(7.2±5.1)dB.结论 通过依据24h眼压峰值来确定青光眼的用药及其用药时点的选择,以及青光眼随访过程中治疗药物的调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青光眼个性化治疗模式.(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36-3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