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5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于1973~1989年收集北京地区伤寒沙门菌961株,做Vi-Ⅱ噬菌体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分出38个噬菌体型,主要噬菌体型为A,D2,E1,K1,D5,D1,O,D4及L1型。药敏试验表明,168株北京地区菌与96型Vi-Ⅱ标准菌相似,它们均对氯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央孔型眼内镜(ICL)植入术后中央拱高的影响因素及分析导致极端拱高的可能原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2019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V4c型ICL植入术的患者138例(276眼)。方法 回顾患者术前眼部生物测量参数包括屈光度(SE)、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TW)、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ngle)、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及术中植入ICL的直径。术后1周用眼前节OCT测量患者的拱高(Vault)。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拱高值和眼部生物参数的相关性。按拱高大小分为三组,分别为低拱高组(<250 μm)、正常拱高组(250~1000 μm)和高拱高组(>1000 μm),对三组间眼部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造成极端低拱高和极端高拱高的可能影响因素。主要指标 术后拱高值。结果 术后1周平均拱高为(645±247)μm。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拱高的回归方程为:Vault(μm)=180.954×ACD(mm) +99.805×WTW(mm)-2517.5,调整r2为0.069。低拱高组、正常拱高组、高拱高组三组间的ICL直径(127.9±3.8 mm、127.3±3.6 mm、130.2±2.8 mm)和ACD(2.95±0.29 mm、3.19±0.24 mm、3.29±0.22 mm)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年龄、SE、Angle、ACV、WTW、CCT、K1、K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D和WTW是影响术后拱高的关键因素。同时,晶状体偏厚是极端拱高的可能影响因素。提示在临床上遇到非年龄性晶状体偏厚者,在ICL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更多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怀洲  辛晨  石砚  李猛  王宁利 《眼科》2021,30(1):20-24
目的 评估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性开角型青光眼(JOA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的JOAG患者22例(26眼),平均年龄(25.2±4.5)岁;POAG患者11例(14眼),平均年龄(46.3±5.1)岁。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后1、3、6、12个月随访。术后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且眼压下降幅度≥20%为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JOAG组术前平均眼压(30.6±7.5) mmHg,平均应用(3.5±1.0)种药物;术后12个月平均眼压(15.8±3.3 ) mmHg,平均应用(0.5±1.0)种药物,眼压降幅为44.9%±18.0%。POAG组术前平均眼压(25.4±6.2) mmHg,平均应用(3.4±0.9)种药物;术后12个月平均眼压(15.9±3.2) mmHg,平均应用(0.3±0.6)种药物,眼压降幅为35.8%±15.6%。JOAG组、POAG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6.0%、78.6%。两组降眼压幅度和成功率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122、0.855)。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JOAG和POAG均具有较好的短期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眼科,2021, 30: 20-24)  相似文献   
5.
作者等对在广东地区收集到的72株伤寒菌株作ViⅡ噬菌体分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所检出菌型以A、E_1和M_1型为主,结果显示早在1977年已存在M_1型,到八十年代后期仍属普遍常见型。药敏试验表明,72株地方菌株与国家参考标准株一样,仍100%对氯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多粘菌素B敏感;对另14种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或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早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36例(36眼)。方法 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行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OAG患者12例(12眼)为观察组,行内路小梁切开术的POAG患者24例(24眼)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1、2、3、5天、1周、1个月时眼压、视力、并发症和使用降眼压药的种类。主要指标 眼压、视力、并发症和降眼压药物种类。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最高眼压分别为(34.08±8.21)mmHg和(37.75±8.61)mmHg(P=0.46),观察组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0.75±11.89)mmHg、(21.23±8.72)mmHg、(15.00±2.22) mmHg,对照组术前、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6.08±5.63)mm Hg、(22.08±11.48)mmHg、(16.05±5.25)mmHg,两组术后眼压整体变化趋势随时间降低(P<0.001),两组间术后眼压波动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77)。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降眼压幅度分别为53.09%±15.19%和55.68%±15.63%(P=0.64)。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分别为(2.67±0.99) 种和(3.08±0.72)种(P=0.16),术后1个月时分别下降至(0.17±0.58)种和(0.96±1.33)种(P=0.06)。观察组和对照组组术后眼压反跳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54.17%(P=0.03)。前房积血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观察组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62.5%(P=0.21)。观察组和对照组睫状体脱离发生率分别为25.0%和75.0%(P=0.004)。观察组中,8眼(66.7%)术后生活视力提高,4眼(33.3%)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0眼视力降低;对照组中,20眼(83.3%)术后生活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4眼(16.7%)视力降低(P<0.001)。结论 对于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在术后1个月时降眼压作用相似。联合手术术后视力改善明显,眼压反跳发生率较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盖玉彪  辛晨  郭小靖  邢金燕 《全科护理》2021,19(20):2836-2838
目的:确定在成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使用噪声监测报警装置是否能够控制噪声.方法:研究分为3个阶段:前2周使用Ⅱ型声级计监测并记录重症监护室中的环境声级以测量基线噪声水平(第一阶段).在研究的第3周,将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安装在成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站,期间继续使用Ⅱ型声级计记录环境声级(第二阶段);设备在第7周初关闭,声级计继续记录声级2周(第三阶段).结果:噪声监测报警装置运行1个月后平均环境声级从58.3 dB显著降低3.8 dB,持续降低2.7 dB.峰值环境声级从67.9 dB降低了2.7 dB,表明使用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对降低ICU噪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人重症监护室,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可以有效地持续降低环境噪声,这可能是由于行为变化驱动的.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是随着现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和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产物。笔者以法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原理为理论基点,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应然性进行合理解读,理性考量我国现有社区矫正制度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四个方面存在的实然瓶颈和障碍。和谐架构社区矫正制度必须加快专门立法,扩大矫正形式;运用简易程序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设置特立机构,培养专业人才;重构守法观念,明确利益价值,准确把握对矫正对象的利益分配,从而形成一种多赢的有利局面。  相似文献   
9.
辛晨  王宁利 《中国医药》2009,5(12):669-671
目的 探讨长期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结构及感觉的影响.方法 对92例长期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者和5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泪膜脂质层评价.结果 青光眼患者眼部存在明显的干涩感(P=0.025)、异物感(P=0.032)和烧灼感(P=0.028),眼部不适感评分(P=0.041)也显著增高,同时荧光素染色(P=0.031)和虎红染色(P=0.024)、泪膜脂质层(P=0.048)均显著高于白内障组,而Schirmer Ⅰ试验值(P=0.045)和BUT值(P=0.043)则显著低于白内障组.而用药种类较多的B亚组青光眼患者眼部异物感(P=0.040)、烧灼感(P=0.013)和咽部不适感总体评分(P=0.039)更为明显,荧光素染色(P=0.022)和虎红染色(P=0.035)均显著高于用药较少的A亚组,并且Schirmer Ⅰ试验值(P=0.038)和BUT值(P=0.045)则显著低于用药较少组.用药时间较长的D亚组青光眼患者相较用药时间较短的C亚组患者眼部干涩感(P=0.043)、异物感(P=0.038)、畏光感(P=0.049)、烧灼感(P=0.026)及眼部不适感评分(P=0.041)均显著增高,而荧光素染色(P=0.021)和虎红染色(P=0.039)均显著升高,SchirmerⅠ试验值(P=0.021)及BUT(P=0.042)均显著减小.结论 长期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可破坏眼表结构,引起患眼明显的不适症状,且药种类的增加及用药时间的延长会加剧这种损害.  相似文献   
10.
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完善制作方法。方法W istar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大面积心肌梗死,同时记录心电图。术后4周处死,对心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术后出现明确的心肌梗死改变。术后成活率80%。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本实验可较理想地制造模型,对心衰的实验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