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伴斜视21例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分析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斜视病例21例,既往无眼外伤史和眼部手术史,男15例,女6例,年龄8~25岁.手术方法采用Parks法联合斜视矫正术.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提高2行或2行以上;18例患者头位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存在15°以内的面转角,其中2例欠矫,1例过矫.19例眼位正位,1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对于伴有头位和斜视先天性水平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可以有效地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同时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2.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相似文献   
3.
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33眼)经反复泪道冲洗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术后麻醉导管保留3d后拔除,拔管后泪道冲洗1次/d,连续3d,并点托百士眼液4次/d,连续1wk。随访6~12mo。结果:选取的33眼中,32眼治愈,1眼探通时阻力较大,未能探通。治愈率达97%。32眼随访6~12mo,无1眼复发。结论:泪道探通联合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术是治疗难治性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厦门市区学龄前儿童眼病的发病状况,指导防治工作,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对象:厦门市思明区3~6周岁幼儿园儿童9623人。方法用统一标准,对上述儿童进行裸眼视力、眼位、外眼病、手持式电脑验光仪检查。结果在检出的各类眼病中,屈光不正1503人,占15.61%;结膜炎1078人,占11.20%;下睑内翻倒睫112人,占1.16%;斜视56人,占0.58%;麦粒肿21人,占0.22%;霰粒肿15人,占0.16%;上睑下垂14人,占0.15%;眼球震颤8人,占0.08%;先天性白内障6人,占0.06%;先天性青光眼1人,占0.01%。结论屈光不正和结膜炎是目前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眼病。屈光不正、斜视是造成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正常大鼠与视觉剥夺性大鼠视皮层及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缝合2周龄大鼠单侧眼睑30天,切取外侧膝状体和视皮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技术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GAP-43在正常组和单眼视觉剥夺组大鼠外侧膝状体和视皮层的表达及变化。结果 1.GAP-43在正常大鼠视觉系统的表达主要见于外侧膝状体全层和视皮质Ⅱ-Ⅳ层神经元胞膜中,呈环状或点状棕黄色免疫阳性反应;2.在敏感期内视觉剥夺眼对侧外侧膝状体和视皮质GAP-43表达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染色变淡(P<0.05), 且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P<0.05)。结论单眼视觉剥夺大鼠外侧膝状体和视皮质GAP-43表达均降低,提示 GAP-43在视觉系统的作用可能是弱视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单眼剥夺性大鼠视觉系统的GAP-43表达降低可能是由于剥夺眼视觉系统神经元在发育敏感期内,长期视觉剥夺效应使其在双眼竞争突触位点时处于劣势, 表达GAP-43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20眼)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RGP组,以28例(28眼)条件相似的儿童为框架眼镜组。两组均辅以正规弱视综合治疗,观察6个月,对RGP组首次配戴RGP前后的矫正视力及两组1、3、6个月后的视力变化、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观察RGP组的不良反应。结果RGP组首次配戴RGP时RGP矫正视力4.61±0.25,框架眼镜矫正视力4.41±0.23,差异有显著性(t=7.968,P<0.01);经弱视治疗后1、3、6月后,RGP组视力改善明显好于框架眼镜组,RGP组有效率分别为75%、80%、85%,框架眼镜组有效率分别为7.14%、21.43%、28.56%,两组同期疗效比较均具显著性差异(P<0.01,χ2检验)。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角膜上皮损伤或角膜感染等并发症。结论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与框架眼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为弱视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配戴RGP的28例(28眼)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RGP组,并以配戴框架眼镜的28例(28眼)条件相似的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辅以正规弱视综合治疗,观察6mo,分别对RGP组首次配戴RGP前后的矫正视力及两组1,3,6mo后的视力变化、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观察RGP组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RGP组的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平均为4.38±0.41,首次配戴RGP当dRGP矫正视力平均为4.60±0.22,差异有显著性(t=10.11,P<0.01);经弱视治疗后1,3,6mo后,RGP组视力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RGP组分别为68%,82%,86%,对照组分别为7%,21%,28%,两组同期疗效比较均具显著性差异(P<0.01,χ2检验)。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角膜上皮损伤或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RGP矫治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与框架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为弱视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讨论几种不同类型的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5-07/2007-02住院手术的25例成人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外直肌麻痹7例,上斜肌麻痹6例,下直肌麻痹5例,双上转肌麻痹4例,双下转肌麻痹2例,上直肌麻痹1例。结果:患者25例中,手术后治愈18例;手术后改善7例,无1例出现眼前节缺血的并发症。结论:麻痹性斜视原因多样,病情复杂,术前充分的检查及合理的手术设计可达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斜视度较大的患者分次手术可达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显微镜下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1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技术行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5年1月~2007年7月显微镜下行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后退矫正13例15眼完全性或近完全性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随访时间1个月至2年.结果 一次手术后正位7例8眼,4例5眼欠矫<10°,2例2眼欠矫15°.术后平均外转过中线达11°(5°~20°)大部分病例外观满意,外转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直肌联结联合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外直麻痹效果理想,显微镜下分离睫状血管降低了眼前节缺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斜视手术进入显微微创手术领域有诸多的优越性,可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方法:1002例斜视患者系本院手术患者,男578例,女424例,患者年龄2~66岁,共同性斜视802例,麻痹性斜视106例,A-V征42例,分离性垂直偏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22例,反向斜视4例,全部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麻下手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一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一例眼前节缺血发生;所有手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