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2月~2007年11月,我们共收治跟腱断裂伴酒依赖患者34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男30例,女4例,32~54岁,平均43岁,平均饮酒史18.6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90Sr敷贴器治疗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90Sr敷贴器对位于体表部位的皮肤血管瘤患儿232例进行13射线外照射治疗,一次给予吸收剂量4-6Gy,视病情间隔4~6周进行下一次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结果:经过1~3次治疗后,治愈186例,治愈率为80.1%;显效38例,显效率为16.4%;有效8例,有效率为3.5%,总有效率100%。结论^90Sr敷贴器治疗小儿毛细血管瘤具有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无痛、无皮损等特点,可作为治疗毛细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对体温表甩降器表筒两种消毒频次不同效果进行比较,为减少院内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测量本科室住院患者腋温回收的体温表随机分为2组,分别置于体温表甩降器1号表筒(试验组)和2号表筒(对照组)内.甩表至35℃以下,将1号表筒每日1次与体温表一起用含氯氧三嗪(爱尔施消毒片,主要成分三氯异氰尿酸)的含氯消毒液浸泡0.5h,2号表筒用同法消毒每周1次,每日采样送检,连续42次。结果试验组表筒内面采样细菌培养菌落数合格的为40个,合格率为95,24%;对照组表筒内面采样细菌培养菌落数合格的为28个,合格率为66,67%,x2=5,11,P〈0.05,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每日1次用氯氧三嗪消毒液浸泡消毒体温表甩降器表筒,效果肯定,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人体角膜移植内皮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探讨活体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的早期形态学特征和变化。方法:19例(19只眼)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内皮排斥反应的人群根据角膜内皮排斥反应轻重的不同分为轻、中、重三组。应用共焦显微镜(Confoscan2.0)对角膜植片进行检查,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活体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特有的共焦显微镜改变主要包括:①早期发现在KP及其附近的内皮细胞面有少量的免疫细胞附着,紧靠KP处的角膜基质细胞出现轻度水肿,细胞排列较混乱,胞浆中出现少量空泡状暗区。②中期发现在内皮细胞表面可见较多的免疫细胞聚集并被完全激活,基质细胞明显水肿,细胞核不清楚,基质中有免疫细胞进入;可见由高反光的免疫细胞和不明成份的组织碎片混合组成内皮排斥线。③在晚期排斥的患者中可见大量“激活”的免疫细胞在角膜内皮细胞面聚集,内皮细胞几乎完全破坏;基质细胞明显水肿,部分被“激活”且伴有大量免疫细胞聚集。结论:①内皮排斥反应的早期能够发现角膜内皮面有免疫细胞沉积;②角膜内皮面的免疫细胞沉积与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的轻重成正相关;③角膜内皮排斥反应实际上是一个混合排斥反应的过程;④共焦显微镜对角膜内皮排斥反应具有实时、无创、敏感、准确以及可莺蒽、可比较、可活体观察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1999~2003年我院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化脓性角膜炎真菌涂片标本922份、连续性真菌培养标本1814份,并与我院1975~1986、1989~1997年两个阶段比较,结果涂片标本阳性率为27%,(306/922),与培养的阳性一致率为8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25%(456/1814);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比例为1:2.2;培养阳性的真菌菌株中,镰孢菌属占34%(155/456),曲霉菌属占26%,(118/456);茄病镰孢菌和烟曲霉菌分别是最主要的致病菌株;与我院前两个阶段的资料比较曲霉菌的比例有明显下降而镰孢菌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另外,456份标本中80份伴有细菌培养阳性.结论目前,镰孢菌属和曲霉菌属是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切除对泪液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客观评价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的泪液功能情况。方法 对 72例 ( 72只眼 )翼状胬肉患者 ,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前、术后行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分泌 (Schirmer)Ⅰ试验、泪液羊齿状试验 (TFT)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 ,以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泪液功能。结果 翼状胬肉患者术后 1月的泪液羊齿状试验结果、BUT和结膜杯状细胞数量较术前显著改变 ,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 1月BUT ( 11 5 0± 3 74)s较术前 ( 9 76± 3 3 8)s延长 (P <0 0 5 ) ;术前羊齿状试验结果正常 (Ⅰ级和Ⅱ级 )的患者占 19 44 % ( 14 / 72 ) ,术后 1月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增加至 90 2 8% ( 65 /72 ) ,进行Ridit分析 ,术后 1月TFT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5 ) ;术前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为 ( 3 9 73± 18 46)个 / 10个高倍镜 ,术后杯状细胞密度增加 ,为 ( 4 8 85± 18 80 )个 / 10个高倍镜 ,差异有显著意义 (r =6 5 8,P <0 0 5 )。泪液分泌Ⅰ试验结果术前、术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切除前后的泪液功能明显有改变 ,翼状胬肉切除术可使患者的泪液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其原因可能主要与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增加、粘蛋白分泌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人体角膜内皮细胞的共焦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活体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20例)、角膜炎(12例)、角膜移植术后(19例)、葡萄膜炎(5例)、大疱性角膜病变(3例)、角膜白斑(6例)、角膜营养不良(7例)、青光眼(10例)、圆锥角膜(17例)等患者的角膜内皮,分析所得活体角膜内皮图象,总结其形态学特征。结果活体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皮的图象主要有8种:①完全正常角膜内皮。②水肿角膜内皮。③失代偿角膜内皮。④“激活”角膜内皮。⑤排斥角膜内皮。⑥有KP角膜内皮。⑦有“疣状物”的角膜内皮。⑧“双核”角膜内皮细胞。结论共焦显微镜能对活体角膜内皮进行实时、无创、准确以及可重复、可比较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麻下改良体位与颈丛麻醉下常规体位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1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6例采用颈丛麻醉下常规手术体位;观察组194例采用全麻下改良手术体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术中心率、血压、SaO2异常例数及术后恶性记忆发生、头痛、腰背痛、呕吐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麻下改良甲状腺手术体位与颈丛麻醉下常规体位相比较,其操作简便、安全,可减轻术中、术后并发症,并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全层角膜组织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活体扳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各层组织的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形态学改变,方法应用Confoscan 2.0共焦显微镜对板层角膜移植术后3月~3年,角膜植片稳定的患者共17例17眼,进行扫描检查,记录与分析各层角膜图像。结果共焦显微镜上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稳定角膜的上皮细胞、基底层细胞、前弹力层,它们同正常角膜的相应细胞在图像上没有显著差别。但植片与植床的基质细胞在共焦显微镜图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稳定角膜植片的基质细胞,细胞核较小呈中等反光,排列较植床的基质细胞紊乱。而角膜植床的基质细胞,细胞核较大也呈中等反光,排列较植片的基质细胞稍整齐,结论1、Confoscan 2.0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2、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可成功的重建眼表。3、活体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稳定角膜上有自体角膜基质细胞与异体的角膜基质细胞同时共存,角膜内发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4、角膜板层间的不平滑与植片基质细胞结构紊乱可能是导致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视力不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