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是维持血透析患者保证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应象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内瘘。正确使用、合理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管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角膜内皮镜SP-1P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重复性,以及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A超)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检测CCT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10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矫正近视的患者114例(均纳入右眼),年龄为(22.14±4.83)岁,采用角膜内皮镜SP-1P连续测量3次CCT,同时通过AS-OCT和A超分别测量CCT,测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进一步应用Bland-Altman法对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角膜内皮镜SP-1P 3次测得的CCT值分别为(521.33±27.90)μm、(521.70±27.83)μm、(521.69±27.6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8,P=0.395);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3次测量间的差值均至少95.6%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内。A超及AS-OCT测得的CCT值分别为(544.50±30.48)μm和(520.75±28.62)μm,其中角膜内皮镜SP-1P和AS-OCT测得的CCT值均较A超所测CCT值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角膜内皮镜SP-1P和AS-OCT测量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结论 角膜内皮镜SP-1P测量CCT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角膜内皮镜SP-1P和AS-OCT具有同等的准确性及良好的一致性,可以相互替代;但二者测得的CCT值均较A超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与西药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在当日申时子午流注开穴纳甲法所开的穴位上进行皮肤针叩刺,并口服氯雷他定片;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 E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可明显降低荨麻疹患者血清Ig E水平,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并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c AMP、cGMP水平,经由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P_3、DAG水平。结果针刺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比对照组(71.79%)显著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血浆cGMP、血清IP_3、DAG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浆c AM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明确,能明显改善精神功能缺损症状,这可能与针刺调节血浆c AMP、cGMP水平,降低血清IP_3、DAG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与子午流注针刺组在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皮肤针组)和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针刺组),各30例.2组选穴均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选择申时相应穴位进行开穴,皮肤针组进行皮肤针叩刺疗法,针刺组则进行常规针刺疗法.2组均每日治疗1次,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基础组、针刀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基础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治疗,手法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手法治疗,联合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针刀组和手法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基础组(P0.05)。4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其他3组(P0.01)。4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可显著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可有效控制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头针组、r TMS组、联合组,每组40例。基础组予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予综合康复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r TMS组予综合康复联合r TMS治疗,联合组予综合康复联合互动式头针及r TMS治疗,4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上下肢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4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其余3组(P0.05),头针组、r TMS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基础组(P0.05);4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其余3组(P0.05),头针组、r TMS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基础组(P0.05);联合组优良率高于其余3组(P0.05),头针组、r TMS组优良率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互动式头针联合r TMS疗法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孙飒  张俊杰 《眼科新进展》2016,(11):1090-1093
干眼因其发病率较高成为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WHO预计抑郁症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干眼长期不适症状降低眼部相关生活质量,可能对患者认知过程、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抑郁症降低患者感知身体不适的阈值或疼痛阈值可能加重患者感知眼部的不适症状。近年来抑郁症与干眼的关系研究倍受关注。本文主要通过综述抑郁症与干眼的诊断、两者关系及共同化学基础,为早期识别、早期防治、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AL-Scan、IOL-Master和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axiallength, AL)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5例(142眼),术前分别应用AL-Scan、IOL-Master和A超进行AL测量。根据AL将患者分为AL≤22mm(20眼)、22mm<AL≤26mm(98眼)和AL>26mm(24眼)3组。应用方差分析对3种方法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应用Bland-Altman法对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AL≤22mm组AL-Scan、IOL-Master和A超测得AL结果分别为(21.53±0.30)mm、(21.54±0.29)mm及(21.51±0.3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mm<AL≤26mm组分别为(23.68±0.76)mm、(23.71±0.77)mm及(23.65±0.7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26mm组分别为(28.46±1.60)mm、(28.50±1.62)mm及(28.40±1.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测量的95%一致性界限范围是0.20mm(AL-Scan和IOL-Master)、1.12mm(IOL-Master和A超)和1.12mm(AL-Scan和A超)。结论 AL-Scan、IOL-Mas-ter和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AL同样准确,但AL-Scan与IOL-Master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脑瘫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埋线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功能训练,埋线组在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埋线治疗,埋线15 d1次,治疗3个月。对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P)进行测量,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埋线组治疗后GMFM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埋线组髋关节脱位情况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脑瘫患者的髋关节脱位情况,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