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测得正常人、高眼压者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患者和正常志愿者,根据眼压、视野和视乳头形态分为正常组76名(152眼),高眼压组70例(10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67例(112眼),采用OCTCIRRUSZeiss分别测得3组的平均RNFL和4个象限的RNFL。结果正常组平均RNFL为(107.61±8.03)μm,高眼压组平均RNFL为(105.26±9.22)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平均RFNL为(91.00±10.55)μm。正常人平均、上方和下方RNFL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眼压组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高眼压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RNFL厚度的分析,为高眼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首次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为2.44%.手术至再脱离的时间为6~45个月,平均(23.87±18.46)个月.16例再脱离患者中,11例出现新的裂孔,5例原裂孔再次裂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4例,C级10例,D级2例;15例接受再次手术,其中4例仍行巩膜外路手术,1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3例再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4~16个月,未出现新的脱离.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PVR的加重或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再次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氩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的疗效作一前瞻性的评价和比较。方法 随机地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50例84眼分为三个激光组,分别用氩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进行小梁成形术,随访三组的有效率。结果 三组各随访期的眼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的眼压下降数和成功率无差别。结论 三种波长激光都能有效地进行小梁成形术。  相似文献   
4.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 (POAG)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PTS)术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检查 ,了解手术部位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3月收治我院的 2 3例药物不能控制的POAG进行NPTS ,其中 12例同时联合羊膜植入。男性 17例 ,女性 6例。平均年龄 5 3 0 4± 15 16岁 (2 0~ 71岁 )。右眼 13例 ,左眼 10例。术前平均眼压 2 6 2 6± 6 66mmHg ,平均运用降眼压药物 2 48± 0 5 1种。平均随访期 9 78± 7 79月 (1~ 2 6月 )。在不同的随访期对手术部位进行UBM检直 ,包括滤泡形态、巩膜内房水池、房角、残留的小梁 -后弹力层厚度。结果 :术后各期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 ,差异有显著性。术前平均眼压 2 6 2 6± 6 66mmHg术后 6个月、 9个月、 12个月、 18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 16 89± 4 19mmHg、 19 14± 5 95mmHg、 18 5 0± 4 3 6mmHg、 18 79± 3 5 8mmHg。术前平均运用降压药物 2 48± 0 5 1种 ,术后 6个月、 12个月平均用药数分别为 0 67± 0 98种、 1 10± 0 88种。手术部位UBM检查结果 :本组 2 3眼在随访期末高回声型滤泡占 3 0 4% (7/2 3 ) ,低回声型占 43 5 % (10 /2 3 ) ,囊型占 17 4% (4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间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中无并发症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3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对所有术眼行视力和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8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7~0.40,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形态结构均无明显异常,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为(239.72±12.31) μm;138眼成功施行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部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底镜下未见黄斑区异常;术后1周和1个月OCT检查均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CFT分别为(248.33±10.87) μm和(241.29±9.68) μm,较术前均略有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成功施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短期内平均CFT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OCT检查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激光小梁成形术机理,进一步推广其在临床的应用。方法 对氢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后10d,1mo、6mo的猴眼房角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比较。结果 激光小梁成形术后光凝区的小梁被破坏,前房侧小梁表现出现一从角膜内皮细胞延伸过来的细胞层。三种波长激光都能有效地进行小梁成形术,其中半导体激光所造成的损伤较其他2种大。结论 房水流出阻力下降,房水流出量的增加可能与光凝区前房侧  相似文献   
7.
Copolymer1(Cop1)是美国FDA批准的一种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多聚肽类药物。许多实验用Cop1免疫动物,发现Cop1对钳伤和高眼压造成的视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我们对Cop1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深层巩膜切除术组18例30眼(平均随访9.36个月)和小梁切除术组22例38眼(平均随访12个月)的术后眼压下降、有效率及其并发症.结果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组术前,术后1周、1、2、3、6、9、12个月眼压分别为(26.39±2.01)mmHg(1kPa=7.5mmHg)、(15.36±5.66)mmHg、(15.70±4.37)mmHg、(15.88±2.57)mmHg、(15.23±2.80)mmHg、(16.37±2.83)mmHg、(18.05±2.43)mmHg、(17.37±3.06)mmHg.小梁切除术组术前,术后1周、1、2、3、6、9、12个月眼压分别为(29.11±7.26)mmHg、(17.33±8.97)mmHg、(17.66±4.78)mmHg、(16.97±4.77)mmHg、(17.42±5.35)mmHg、(18.86±4.66)mmHg、(18.49±4.32)mmHg、(18.29±3.76)mmHg.2组术后12个月的成功率均为75%.深层巩膜切除术组除了3例术后1周内出现前房混浊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的疗效与小梁切除术相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opolymer 1(Cop 1)对大鼠高眼压模型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为Cop 1在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用Shareef-Sharma法制作双眼高眼压模型,在眼压升高的第3周,在Cop 1模型组(n=15)大鼠的后脚皮内注射100 μg Cop 1和等体积的Freund 完全佐剂(CFA)混合乳化液;在模型对照组(n=15)大鼠后脚皮内注射等体积的PBS和CFA混合乳化液,6 d后用Fluorogold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逆行性染色,1 d后取出视网膜,比较两组RGC密度的差异。另取6只正常大鼠(未做高眼压模型)作空白对照组。结果 Cop 1模型组视神经和视网膜切片的HE染色显示视神经大量淋巴细胞聚集,Cop 1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RGC的损失率分别为10.24%±3.75%和29.00%±6.92%;Cop 1模型组的RCG密度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但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 1皮内注射能减少高眼压对RGC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为2.44%。手术至再脱离的时间为6~45个月,平均(23.87±18.46)个月。16例再脱离患者中,11例出现新的裂孔,5例原裂孔再次裂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4例,C级10例,D级2例;15例接受再次手术,其中4例仍行巩膜外路手术,1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3例再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4~16个月,未出现新的脱离。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PVR的加重或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再次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