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介绍一种视网膜全细胞膜片钳联合单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在视网膜单细胞信号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并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ON型双极细胞中G蛋白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3~5 周龄C57BL/6J小鼠20 只随机分为2 组,每组各10 只,分别玻璃体腔注射3 μl NMDA(30 nmol/L)构建青光眼模型,3 μl PBS(10 nmol/L)作为对照组,24 h后取视网膜,膜片钳下钳取单个ON型双极细胞,并做RT-PCR观察几种目的mRNA的表达差异。 2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RT-PCR结果显示蛋白激酶Cα亚基(PKCα)、瞬时感受电位离子通道1(TRPM1)、G蛋白α亚单位(Gαo)的表达在NMDA青光眼模型构建后分别为0.536 ±0.339、0.337 ± 0.271、4.36 ± 1.83,构建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P=0.001;U=0,P=0.002;U=36,P=0.002)。结论:NMDA诱导的青光眼模型可影响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G蛋白耦联通道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至2017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8例(82眼)。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OCT的黄斑形态,分为以下四组: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24眼)、黄斑区弥漫性水肿组(39眼)、黄斑区囊样水肿组(9眼)、黄斑裂孔组(10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前、术后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及术后并发症。并随防至术后1个月。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结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6±0.16提高到0.36±0.16(P=0.000),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由术前(506.41±112.67)μm降低到(442.39±82.10)μm(P=0.000),旁中心凹厚度由术前(453.66±79.36)μm 恢复至(409.95±61.63)μm(P=0.000),中心凹周厚度从(365.93±50.84)μm降低至(356.76±54.20)μm(P=0.092);四组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均<0.05),其中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较其它组更佳(F=3.118, P=0.031)。与术后7天相比,术后1个月的黄斑区厚度降低,但视力变化不显著。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850,P=0.000)、术前中心凹厚度(r=0.7386,P=0.000)、旁中心凹区厚度(r=0.811,P=0.000)、中心凹周厚度(r=0.799,P=0.000)均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心凹厚度(r=-0.335,P=0.035)、旁中心凹区(r=-0.376,P=0.017)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与中心凹周厚度(r=-0.310,P=0.05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同时改善黄斑区结构。术后中心凹厚度变化与视力恢复程度有关,且术后1周的变化即可决定预后;术前黄斑结构正常者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