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术前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32例(47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D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5 mm).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IOL型号及放置轴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IOL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术后实际散光、IOL旋转度数及其他并发症.采用单项有序资料列联表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91%患者UCVA大于0.5,显著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7,P<0.05).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2.11±0.83)D,预计残留散光为(0.31±0.26)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为(0.44±0.35)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3个月实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为(3.75±1.39)°,其中旋转度数>5°的有3例(占 6%),无旋转度数超过10°的病例.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预测性强,且植入后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视频监控系统联合屏幕标尺软件实时定量引导复曲面(Torb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屈光效果.方法 收集86例(116眼)角膜散光≥1.00 D且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显微镜连接视频监控系统,借助屏幕标尺软件MB-Ruler(精确到0.01.),实时定量手术切口与IOL轴向.术后随访3个月~la,采用MB-Ruler标尺软件行术后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术后实际散光、IOL旋转度数及并发症等.结果 仰卧位与坐位比较,79.31% (92/116)的患眼眼球发生了旋转,眼球旋转度数为3.12.±1.76..术后3个月,96.55%的患眼裸眼视力≥0.5,显著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1.67±0.68)D,预计残留散光(0.29±0.21)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为(0.34±0.25)D,术前、术后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3个月实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术眼散瞳后坐位行裂隙灯观察并照相,照片在电脑上通过MB-Ruler标尺软件分析后发现,IOL轴位与预期目标轴位差异为3.52.±1.87.,无差异≥5.者.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为4.89.±1.34..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感染、眼压升高、瞳孔变形、黄斑水肿、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借助高精度的屏幕标尺软件实时定位手术切口轴位、Toric IOL植入轴位,有效避免了传统刻度盘定位精确度不高与按压眼球旋转导致的误差,且操作简单易行.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预测性强,且植入后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患者术后获得了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因无晶状体眼而行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为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采用Siepser术式缝合虹膜的方法将人工晶状体的双襻以10-0聚丙烯缝线分别缝合固定于中周部虹膜。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压、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偏心度、倾斜度、稳定性),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经虹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裸眼远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1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3例(17.6%)偏心,无人工晶状体倾斜病例。术中前房出血2例,均为少量,于术后1周内吸收;角膜轻度水肿4例,均在术后1周内透明。术后4例瞳孔近圆形,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操作便捷,手术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的效果以及IOL的旋转稳定性与居中性。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1.0 D的患者68例(82眼),其中41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观察组),另41眼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残余散光的度数;采取重复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及IOL在囊袋内水平、垂直偏移的距离和垂直偏转的度数。结果 观察组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1.03±0.32,术前角膜散光为(2.09±0.73)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11,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33±0.27)D;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92±0.40,术前角膜散光为(1.69±0.64)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09,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26±0.22)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散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OL水平偏移距离与垂直偏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OL倾斜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Toric 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均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5,25g/L三种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清除结膜囊细菌的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09/10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05例205眼,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手术前1d,用3g/L氧氟沙星眼液滴患眼3次。术前约5~10min左右,表面麻醉后依照不同分组分别用1,5,25g/L三种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在下列时间点采集患者结膜囊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入院时未用任何药物之前的基准培养;使用1d的3g/L氧氟沙星滴眼液后,未冲洗结膜囊前;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约5~10min后,手术刚开始时;手术结束时。各组间培养阳性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并注意观察使用聚维酮碘后眼部的不良反应。结果:未用药前,1g/L聚维酮碘组、5g/L聚维酮碘组及25g/L聚维酮碘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3.0%,61.4%及59.6%;手术完成后,3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2.3%,11.4%及12.9%,各组在用药前与手术结束时的阳性率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88,57.61,40.47,P值均为0)。但是无论是用药前,还是在手术结束时,三组间培养阳性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未用药前χ2=0.15,P=0.92;手术结束时χ2=0.06,P=0.96)。62例使用25g/L聚维酮碘患者有4例患者出现结膜充血和轻度角膜水肿,占6%,无其他不良反应,其他2组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三组间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9.4,P=0.009)。结论:术前使用1g/L低浓度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可以有效清除眼表细菌,和使用25g/L高浓度聚维酮碘的效果相似,而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中研究组行同轴微小切口(2.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6例(26眼),对照1组行标准切口(3.0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0例(20眼),另设对照2组为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Phaco50例(50眼)。所有病例均采用扭动模式行超声乳化术,记录术前白内障核分级,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术中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和灌注液消耗量(estimated fluids used,EFU),同时记录术后1d、7d、30d的BCVA、IOP、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30d的ECC值等。结果各组白内障均以3级核为主,术眼生物学参数分析显示,研究组的ACD值与AL值均小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研究组的LT值则略高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研究组术中CED及EFU均低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BCVA分析,术后1d≥0.5的眼数,研究组占38.5%,高于对照1组的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对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分析发现,术后1d,研究组以1级水肿为主,对照1组则以2级水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30d,各组ECC值均显著低于术前,研究组与对照1组分别较术前减少38.9%和52.5%,对照2组减少9.8%,其中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前房稳定性好,可以显著减少超声能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减少术中灌注液的用量,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促进视力的迅速恢复,适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