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下降可能是病理性近视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脉络膜成像不全,近年出现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EDI)技术有利于反映脉络膜全层图像.通过EDI技术能够在体观察和随访高度近视人群的脉络膜微观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随着EDI分辨率的提高,今后还可以定性观察脉络膜细微结构改变,从而加深对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形成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骨折固定疗法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折治疗过程及其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方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通过对骨修复过程的生物力学基本原理、固定原则的阐述和骨折固定的结构分析,提出了理想固定的力学模型,给出了骨折固定与骨科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结果:临床上一个最佳的骨折固定,应是实现固定器的每一部分都能以最少的约束使伤骨以几何不变体系固定于固定器。而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后,要求这个整体的组合是“弹性”的组合.且组合为几何不变体系。这个组合应当是:①固定稳定。②无功能替代。③断端得到的是生理应力。结论:优秀的骨科固定器应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骨折固定的需求。既能以最少的约束实现骨折段与固定器的几何不变体系的连接,又能实现各几何不变体系的弹性连接,还能给骨折断面施加恒定的生理应力。临床骨折固定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克服固定器械的缺点和不足,利用几何构造分析方法,以选择用最少的约束达到最理想的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初步探讨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确定正确的牵引处方及牵引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mechanics,traction(tow)therapy,spine,clinical,rehabilitationmedicin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柱牵引,生物力学,生物数学,临床,康复医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相关文献,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中,2篇涉及脊柱的生物力学致病机制,8篇涉及脊柱牵引的一般方式,7篇涉及脊柱牵引疗法的康复机制。资料综合:牵引康复疗法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牵引一般的过程分为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阶段。临床上脊柱(含颈椎)牵引治疗方法的研究多是在牵引力的大小或牵引时体位的调整等应用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对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中,牵引是以拉伸的方式作用于脊柱,正是脊柱“长期主要外力为压力”的相逆作用的外力。在相逆作用力下,生物系统的反馈作用,病变的机体向着反致病机制的方向发展。结论:脊柱康复牵引治疗机制主要是牵引初期组织间的相对位移(几何位移)、持续牵引力作用下的生物材料的塑形(应力塑形)以及生物材料的力-电、力-化学耦合效应(多物理化学耦合)。  相似文献   
4.
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感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初步探讨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确定正确的牵引处方及牵引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l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mechanics,traction(tow)therapy,spine,clinical.rehabilitation medicin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期问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柱牵引,生物力学,生物数学,临床,康复医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相关文献,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中,2篇涉及脊柱的生物力学致病机制,8篇涉及脊柱牵引的一般方式,7篇涉及脊柱牵引疗法的康复机制。 资料综合:牵引康复疗法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牵引一般的过程分为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阶段。临床上脊柱(含颈椎)牵引治疗方法的研究多是在牵引力的大小或牵引时体位的调整等应用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对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中,牵引是以拉伸的方式作用于脊柱,正是脊柱“长期主要外力为压力”的相逆作用的外力。在相逆作用力下,生物系统的反馈作用,病变的机体向着反致病机制的方向发展。 结论:脊柱康复牵引治疗机制主要是牵引初期组织间的相对位移(几何位移)、持续牵引力作用下的生物材料的塑形(应力塑形)以及生物材料的力-电、力-化学耦合效应(多物理化学耦合)。  相似文献   
6.
脊柱牵引的生物力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的利用脊柱牵引疗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提出了脊柱牵引应注意的有关生物力学问题,对牵引的一般性生物力学作用及临床椎体牵引的生物力学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和牵引过程,给出了正弦牵引函数及其解释,给出了应力按摩牵引函数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测力式骨科固定器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生理应力对骨愈合的影响,提高临床疗效,在动物实验和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研制完成了新型骨科医疗器械-测力式骨科固定器。该器械除用于骨干骨折、矫形、部分关节内骨折外,还可用于肢体延长和相关骨科疾病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该器械既能保持固定稳定,又能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愈合的生理应力,且无功能替代,即能较好地满足弹性固定准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科固定器械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的应用,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便在临床中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克服固定器械的不足,取得最佳的医疗康复水平。方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根据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骨折固定常见的4种器械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生物力学评价观点,结果:生物力学观点认为,带锁髓内钉和C型滑杆式骨科固定器具有较多的生物力学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虽然内固定加压钢板和单边外固定器其生物力学优点不如上述两种固定器械多,但有着其方面如使用方便,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结论:骨科固定器的设计影响因素较多,研制既满足生物力学的科学要求,又满足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固定器械是十分困难的。注重了发挥某一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不足。所以任一种固定器械在具有突出优点的同时,也必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对临床上使用的固定器械和固定方法进行经常地一些研究和评价,以便充分发挥固定器械的优苣。取得最佳的医疗康复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折治疗过程及其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方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通过对骨修复过程的生物力学基本原理、固定原则的阐述和骨折固定的结构分析,提出了理想固定的力学模型,给出了骨折固定与骨科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结果:临床上一个最佳的骨折固定,应是实现固定器的每一部分都能以最少的约束使伤骨以几何不变体系固定于固定器。而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后,要求这个整体的组合是“弹性”的组合,且组合为几何不变体系。这个组合应当是:①固定稳定。②无功能替代。③断端得到的是生理应力。结论:优秀的骨科固定器应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骨折固定的需求。既能以最少的约束实现骨折段与固定器的几何不变体系的连接,又能实现各几何不变体系的弹性连接,还能给骨折断面施加恒定的生理应力。临床骨折固定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克服固定器械的缺点和不足,利用几何构造分析方法,以选择用最少的约束达到最理想的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后巩膜葡萄肿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病理性近视患者129例,共258眼。根据B超及眼底检查,将患者分为后巩膜葡萄肿组(52例,80眼)和无后巩膜葡萄肿组(77例,154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增强深度扫描模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EDI-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SFCT)。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眼部生物学特征与后巩膜葡萄肿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无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相比,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年龄较大、眼轴较长、近视较深及CSFCT较薄(P0.05)。年龄、性别1∶1配对的病例对照亚组分析提示,后巩膜葡萄肿组患眼眼轴长、CSFCT薄(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矫正年龄、眼轴和CSFCT后,年龄增加[Δ=5岁,OR (95%CI)=1.319 (1.120~1.554);P=0.001]、眼轴变长[Δ=1 mm,OR (95%CI)=1.898 (1.418~2.541);P0.001]是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CSFCT增加[Δ=50μm,OR (95%CI)=0.314 (0.174~0.567);P0.001]是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保护因素。其中,CSFCT下降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最高,为0.866(95%CI 0.821~0.911,P0.001);Youden指数最大化时,其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8.8%,阳性似然比为2.718。结论:病理性近视伴发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具有眼轴长、脉络膜薄等特点;CSFCT下降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价值较高,但不能作为诊断后巩膜葡萄肿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